从翻译腔角度谈外宣文本的翻译
2015-05-30王欢李晓红
王欢 李晓红
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翻译时容易出现翻译腔。外宣文本作为对外宣传的文本材料,正确流畅的翻译尤为重要,但是不少外宣文本的翻译存在翻译腔问题。本文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就外宣文本翻译腔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使译文流畅自如,提高可接受性,尽量避免翻译腔。
关键词:翻译腔;外宣文本;词汇;句法;篇章
一、引 言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Nida,2004)。在我国,许多学者如范仲英(1999)、余光中(2002)、刘宓庆(1999)、程熙旭(2006)、孙致礼(2003)等对翻译腔做过定义。“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扣原文,忽略译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文笔拙劣,可接受性差(范仲英,1999)。
二、外宣文本的特点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纽马克把文本类型划分为三类:表达功能型文本、信息功能型文本、呼唤功能型文本。任何文本都可能含有表达、信息和呼唤三种功能(Newmark,2001)。外宣文本注重的是向读者介绍客观事物本身,属于信息功能型文本。纽马克认为信息型文本最好采用语义翻译方法(Semantic translation)进行翻译。语义翻译注重向读者传达与原文语义和句子结构相近的译文(Newmark,2001)。根据纽马克对语义翻译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运用语义翻译时,要保证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因此外宣文本翻译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三、外宣文本中翻译腔的表现
笔者拟就翻译腔问题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合理的翻译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一定的异国风情,不失为一种翻译技巧(尹超,2011),应该发扬。本文只就不合理的翻译腔进行分析。
(一)词汇方面
在汉译英中,由于英、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译者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造成翻译腔现象出现。
1.理解错误,生硬翻译
例1.原文:5号余热房
译文:5 Preheating Furnace
解析:例1中的译文之所以出现翻译腔是因为译者不理解“余热房”的作用,或者将其理解为“预热房”,译为“Preheating Furnace”。“余热”是指在高温生产水泥的过程中剩余的热量,余热房就是收集这些热量进行循环利用。另外,译文对“5号”的翻译也不清晰,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译文中的“5”在目标语受众者看来是表示数量词,会理解为这个屋子里有“5个”余热房。可将其改为“No.5 Surplus Heat Furnace”。
2.逐字翻译,表达错误
例2.原文:名称:台式钻床
年代:1958年
译文:Name:Bench Drilling Machi
Years:1958
解析: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式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刘宓庆,2006)。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年、月、日的表达要借助介词这一词汇手段显示句法关系,介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不能省略。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年、月、日等时间的表达不需要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就能明白其中的意义,没有必要加介词。形合注重的是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即英语成句必须有主语、谓语和与之相应的其他成分。意合注重的是句子表达的意义是否充分,并不要求主语、谓语齐全。上述例子中,改为“in 1958”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3.选词不慎,搭配不当
例3.原文:名称:启新老东门
译文:Name:Chee hsin old east gate
解析:此处“老东门”是指这座门是启新水泥厂以前的东门,意味着现在的东门不是这里,所以“老东门”译为“old east gate”不妥。“old”在《牛津高阶双解词典》(第8版)的英文解释是“having existing or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但是现在启新水泥厂的东门已经不存在了,用“former”替换“old”意思更准确。
(二)句法层面
在这一层面,由于对英、汉句子结构和成分的差异缺乏必要了解,翻译时生搬硬套,从而影响译本的可接受性。
1.语序照搬,不符逻辑
例4.原文:名称:启新老东门
建于1906年10月,1966年8月被拆毁
复制还原比例:1:2
译文:Name:Chee hsin old east gate
Built in October 1906.August 1966 be broken down.
Copy reduction ration:2-1
解析:对于名称“启新老东门”的翻译已在例3中介绍,此处省略。“建于……被拆毁”此句英译明显照搬汉语语序,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汉语意合的地方,英语总是要以各种联接手段将它形合化,不允许留下结构上的“脱漏”(刘宓庆,2006)。根据英语形合的特点,在英语译文中,我们必须把主语加上以达到形合化效果,可将其改为“Built in October 1906,it was broken down in August 1966”,改后主、谓语齐全,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2.语句啰嗦,不够凝练
例5.原文:启新,跨越三个世纪,历经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与变化,创办于积贫积弱的清末民初,成长于风雪飘摇的旧中国,经历了建国后的风云变幻,饱经磨难,几度兴衰,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早期水泥工业的缩影。
译文:Origina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of piled-up poverty and weakness,growing in the precarious old China experiencing great changes after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going up and stepping down several times,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nation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it is an miniature of early cement industry of China.
解析:原文用排比的句式呈现了启新水泥博物馆的悠久历史,英语译文可采用短句表述。上述译文完全照搬原文语序,片面强调忠实,状语成分过多,不易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与语义翻译方法背离。
(三)篇章层面
1.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识,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
例6.原文:1891年(光绪17年),细棉土厂厂址选在在大城山南麓(今唐山陶瓷厂院内),占地面积60亩,日产量不足30吨,所用水泥商标为“狮子”牌。
译文:In 1891(the 17th reigning year of Emperor Guangxu),the Cement Plant was situated at the southern foot of Dacheng Mountain(within present Tangshan Ceramic Factory),occupying 60 mu and producing the cement of Shizi brand of less than 30 tons every day.
解析:英语国家与中国的单位表达法不一样,尤其是日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单位。在汉译英时,需做必要转换,否则读者不能理解数据的具体概念。例11中的面积单位“亩”和重量单位“吨”分别译为“mu”和“ton”不为不妥,但是为了方便英语国家读者理解,最好折合成英语的面积单位“英亩”和重量单位“磅”。
2.内容照搬,片面强调忠实,缺乏灵活性
例7.原文:1892年,唐廷枢病故。江苏后补道张翼继任开平矿务局和细棉土厂总办。
译文:In 1892,Tang Tingshu died of illness.The second-string intendant of Jiangsu Province,Zhang Yi,succeeded him in the official-general of both Kaiping Mining Affairs Bureau and Cement Plant.
解析:文中出现的名字虽然对于中国人可能很熟悉,但是英语国家的读者却很难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译文要对这些人物进行解释,如唐廷枢可以翻译为:“Tang Tingshu,the former official-general of Kaiping Mining Affairs Bureau during 1870s to 1892”,这样运用英语同位语知识使译文更加完整。
四、克服外宣文本翻译腔的策略
(一)译者应努力提高双语水平,加强英汉对比的学习
翻译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表达问题、片面强调忠实和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因此,加强译者的双语水平对尽量避免翻译腔意义重大。努力提高英汉两种语言的水平,对于克服翻译腔问题有很大帮助。同时,因为英、汉在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摆脱原语的语言外壳,将原文意义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不仅要加强双语修养,更要加强英汉对比的学习。
(二)学习应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及合理的翻译理论指导
从事翻译工作,有必要学习、掌握一些翻译理论、策略及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性作用,翻译理论不仅指导我们去认识客观规律,更能引导我们能动地掌握和运用翻译的客观规律。在现代语言科学看来,所有的语言规范都只是相对的,因为语言中找不到不受交际环境、语言集团、语言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语言心理及历时的和共时的语言变异等诸多因素限制的所谓“公认的、不变的标准形式”。在翻译理论中,“规范”虽然也是指某种公认的标准形式,但强调它的相对性、变通性则更有必要(刘宓庆,1999)。所以译者要熟悉一些翻译理论,在从事翻译工作时,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做支撑。
(三)养成查译习惯,学会恰当使用翻译工具
奚德通先生曾说过“如果翻译只是拿一些除了自己什么人都看不懂的东西去糊弄那些除了中文什么文都看不懂的人的话,当然可以恣意任性、自‘译其是,但若真把翻译当作一门严谨的科学,就必须遵守翻译的基本准则,不可自以为是的乱翻一气”(奚德通,2014)。“查译”的传统工具是各种词典,但是词典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新词的出现,在翻译时可以结合网络的优势,进行在线查词,“bing”、“google”及“yahoo”都是有利的翻译工具。养成查译的习惯,翻译就会用词准确、地道,尽量避免了“翻译腔”的出现。
五、结 语
翻译腔的实例分析充分证明,造成翻译腔的根本原因是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译者难以突破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在表达过程中,译者将译语与原语过分机械地形式对等。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只有研读原作,理解原文深层含义,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差异以及语言表达差异,使用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表达,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当然,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到不能不加鉴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文。总之,我们要坚决消除不符合译入语基本结构规律,破坏译入语语法规范、影响交际的翻译腔。
【参考文献】
[1]Eugene A.Nada 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程熙旭.翻译体与直译[J].语文月刊,语文学刊,2006(15)
[4]范仲英.使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奚德通.有些翻译不能“翻”只能“查”[J].翻译教学与研究,2014(04)
[9]尹朝.英汉翻译中“翻译腔”的合理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10]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