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与白——中国瓷器之源简述

2015-05-30黄磊

景德镇陶瓷 2015年6期
关键词:邢窑越窑白瓷

黄磊

西晋文学家潘岳曾用他那华美的诗笔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歌颂青瓷的名句“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缥瓷即青瓷,它是我国制瓷业中产生最早、发展历史最长、分布也最广的瓷器种类,因在商代原始瓷器上发现的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在一起烧成高钙质青釉而得名。

我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而且古代青瓷窑址都集中于江南地区。有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的早期越窑;浙江温州一带的早期瓯窑、金华地区的早期婺州窑、杭嘉湖平原、余杭、吴兴一带既产青瓷又产黑瓷的德清窑;江苏宜兴的均山窑;以及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众多的青瓷古窑群。从制瓷工艺看,无论是胎釉原料的选用,还是成型方法的多样,以及施釉方式、窑炉结构、装烧技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已远超东汉末年瓷器生产之初。

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长期处于动荡中,兴起于南方的制瓷业迟迟未能传至北方。439年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建立北魏政权。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促使经济得到恢复,南方的制瓷工艺也随之传入北方,至隋代已形成一定规模。考古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山东淄博寨里窑、河北磁县贾壁窑以及河南巩县窑、安阳窑等。虽然中国北方青瓷始终不及南方青瓷,但有一个迁移现象十分有意思:那就是制作青瓷的技艺从中国南方抵达北方后,并未停止传播之路,由陆路海路继续北上,最终在朝鲜的高丽王朝绽放出绚丽的青瓷之花,至今仍是朝鲜民族艺术的骄傲。

唐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口为越窑。在唐代就有“秘色”之称。“秘色”是越窑青瓷中色泽最佳者。这种美丽青色釉的烧制,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瓷坯在烧到一定火候的时候,必须严格地控制温度和通风,使窑中的空气生成一些一氧化碳,能把釉中少量的铁还原为氧化亚铁,从而得到天青色的釉。如果操作不慎,则有可能生成黄色或黑色的釉。后来的黑釉瓷也是根据这一原理生产的。

此时,瓷器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审美对象。出现了很多直接赞美瓷器的诗句。最著名的莫过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其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已成为咏青瓷的名句。

越窑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青瓷窑体系,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是越窑的全盛时期,所产青瓷除国内消费外,还通过海上陶瓷之路大量销往亚非各国和地区,成为中国最早大批量销往海外的的贸易陶瓷,制瓷技艺随之传授朝鲜半岛并影响东亚乃至非洲的制陶文化,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据海外考古资料,越窑青瓷遗物遍布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阿拉伯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伊朗、伊拉克、阿曼、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古代外销瓷器研究》故宫出版社2013)

如日本西部地区有190余处遗址发现有唐至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其中以新旧都城平安京(京都)和平城京(奈良)以及福冈(博多)为多。福冈太宰府是当时接待外宾的机构,那一带也是日本出土越窑青瓷最多的地方,仅鸿胪馆就出土有2500多个残片。

在马来半岛的古代重要贸易集散地柴亚(Chaiya)地区,发现了公元9~10世纪的越窑钵、水注、壶等。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中国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外,还有不少其他辅助性用具。如怕纸被风吹移动,就产生了“镇纸”;洗笔要有水盂,就产生了“笔洗”;放印的有印盒,搁砚的有砚盒,搁墨有墨床,搁笔有笔架,磨墨要有水,就产生了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的“水注”。在马来半岛发现的越窑青瓷水注,可以证明中国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此外,菲律宾沿海航路所经地区、巴基斯坦中世纪繁荣的贸易港口巴博遗址,都出土过晚唐五代越窑水注等青瓷。据说阿拉伯人将水注的作用改为祈祷前的净手洗洁用具。

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世界陶瓷工艺方面最新最顶尖的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中国众多瓷窑中知名度最高的贸易商品之一,中外商贾争相选购,引发了明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从宁波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看到,明州对海外商贸的历史起步很早,汉晋时宁波就有不少海外商贸品和外国人活动的痕迹,但一直未能繁盛。因为中国传统的外销商品是丝绸,由于它的轻软方便运输,明州海运并无独特优势。直到产生越窑青瓷,受到海内外人民的极大喜爱,加上本身是浙东宁绍地区独家生产的地方物品,经明州港出海,离产地近,运输相当方便。瓷器的外销才大大促进了明州港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明州造船业的发展。史载明州在唐宋时可制造载重万吨的大海舶,跃居全国造船业之首。这一时期正是越窑青瓷外销最繁忙的阶段。中外商贾在大量运载越窑青瓷外销时,也顺便带上中国其他窑口产品以增加花色品种。这在宁波市区及海外各地考古发掘及有关文献中已得到印证。

北齐(550~577)前后,中国北方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诞生了一个新瓷种:白瓷。青瓷与白瓷在工艺上的区别,在于原料中是否含铁及烧制方法是还原焰还是氧化焰。控制了胎和釉中的含铁量,排除铁在呈色时的干扰,就可烧制出类雪似银的白瓷。别小看白瓷的诞生,它标志着中国制瓷业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是陶瓷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白瓷的产生,让瓷器的装饰手法变得全新,是元明清从青花到五彩的瓷绘手法革命的基础。

唐代白瓷窑口主要有河北邢窑、曲阳窑(宋定窑前身),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浑源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江西景德镇的杨梅亭等地也开始烧造白瓷。唐唐唐 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白瓷的出现,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为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南指越州,北指邢州即邢台)。邢州瓷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白瓷窑口。窑址在河北邢台县,因唐时属邢州,故称邢窑。邢窑不仅是北方最先烧成白瓷的名窑,并且是把白瓷提高到“类雪似银”的高水平的重要瓷窑。从陆羽的《茶经》中可以知道,北方邢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在唐代是齐名的,它与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内丘(邢窑所在地名)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茶瓯诗》,称赞邢窑和越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白居易也有诗作“白瓯青竹箸,俭洁无膻腥。”青青竹子,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正直高洁的象征,诗人将白瓷与青竹并列,是将白瓷也人格化了;元稹有诗云“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可以想见当时内丘之城内的烧造白瓷规模; 大诗人杜甫更是写下了“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的咏瓷名句。《阳羡敬壶录》中称:“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气满闲轩庭也。”

这么多文人墨客为白瓷写诗著文,可以想象素雅优美类雪似银的白瓷出现,带给唐人的欣喜之状。

关于邢窑,在唐代文献《新唐诗》、《大典六典》、《乐府杂录》、《长庆集》中都有记载。其中段庆节《乐府杂录》中载唐大中初时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万方。”陆羽在形容邢瓷和越瓷之色时说“越瓷如玉,邢瓷如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在说明邢瓷的地位时说“或以邢州处越州之上,殊为不然。”虽然陆羽还是更偏爱越瓷,但陆羽拿邢窑比越窑,可见当时两窑平分秋色的情况。

9世纪中叶,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 lagman)写了一部游记,其中记述道:“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苏莱曼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它是邢窑白瓷,但就我国当时的白瓷工艺水平而言,非邢窑莫属。1 9 8 8年河北省考古队在内丘县西关隋代窑址发现了大量的影透细白瓷残器。无论胎体薄厚,遮光而视均能看见后面的手影。白如凝脂,半透光中呈暖色调,光洁莹润。有的甚至薄如蛋壳,其瓷化程度,给人一种胎釉合一、内外不分的感觉,其工艺水平可想而知。在此之前,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薄胎透影瓷始于明永乐时期(当时欧洲称“中国白”),而邢窑隋代透影瓷的发现,将我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在当时的低生产力水平下,这种高档白瓷应是为上层社会很可能是为皇族专门烧制的。由此推断,在隋代,内丘城关一带的邢窑,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官窑了。

1985年12月9日,来自全国十几位著名的考古专家在内丘召开了邢窑鉴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内丘确确实实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唐代邢窑所在地,与历史记载相符。1986年,国家《文物》杂志在头条位置刊发了贾忠敏所撰写的《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一文,自此,邢窑遗址千古之谜被全面揭开。

之后,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窑研究组,经过他们数年努力,特别是有些地质专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在内丘考察,不断在内丘有了重大发现,在120平方公里之内找到了更多的实物和28处古窑址。在内丘县周围发现了密集的窑群,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内丘和临城是个巨大的瓷窑区。除了细白瓷,还生产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至此,为隋唐传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烧造地点的归宿。

白瓷的创烧给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带来划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开创了美化瓷器进行各种彩绘装饰的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成就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猜你喜欢

邢窑越窑白瓷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越窑青釉直颈瓶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青瓷出越窑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