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自然法则与育儿智慧
2015-05-30邹春蕾
邹春蕾
四时有序,万物有灵。吃也有自然的法则。一花一草、一蔬一果,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食物作用,配合节气、地域环境与宝宝个体差异,让宝宝既享受美味,又强健体魄,这便是自然的饮食哲学和育儿智慧。
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个组织的构成物质,都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因此,吃的自然法则,包括选择自然应季的食物,崇尚自然的食物制作方式,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成长,体会食物与土地的连接
泥土中自然生长出来鲜嫩脆绿的黄瓜、娇艳的红椒、白玉般多汁脆嫩的萝卜、胖胖的大南瓜……时下,有很多崇尚自然的人会在自己的园子里种植一些自然生长食物,然后享受自然生长食物的原汁原味。都市人的这一乐趣其实道出了一个事实——我们吃的食物已经离开泥土太遥远了。因此,让我们重新来看待一下吃是什么——它不再只是摄取身体所需的养分的过程,更是在体验一种与土地、与自然的接触。和孩子一起用双手将食物从田间抱入厨房,能够感受到与大自然的契合;选择新鲜自然的食物,吃下的是与土地重新建立的一种连接。
如果你承认自然生长的食物,有着更饱满和真实的营养,那么也许我们也应该允许孩子的自然成长,不贸然使用各种“催熟剂”和“杀虫剂”。
自然制作,更正我们对食物的需求方向
现代工业对食物制作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加工的深入和细分,现在的很多食物已不再是自然加工,有的加工方式甚至已经失去了食物原来丰富的营养。比如盐,原来多是灰色的杂质海盐,蕴藏了海洋丰富的矿物质和绵绵生机,而现在的精盐洁白、纯净,却只是氯化钠。有些加工方式分类更细致,但原来一种食物的营养,现在需要好几种才能凑全。有的是在加工过程中因为添加剂而改变了口感和外观。这使我们看似和上一代一样每天仍旧吃饭、吃菜、吃肉、吃水果,但实际上,食物已经有了极大的质变。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欲望和需求创造出来的。明白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从自己和孩子开始,学会接受和享受食物本来的味道,更正对食物的需求方向。
顺应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营养秘诀
记忆里,我的母亲会自己做酸奶,会自己发白生生的豆芽。春天,她会领着我们姐弟几个去挖野菜回家吃;端午的清晨,她会蹚着露珠摘来艾草,晒干了给我们洗澡;8月,她会用新鲜的桂花做桂花酱,放在难以下咽的粗粮里;冬天,她会把红薯扔进火炉里烤得香喷喷、软乎乎的……虽然母亲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医食疗或西方的营养学,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吃,各种食物怎么搭配,宝宝生病了怎么调养,母亲都是淡定从容、游刃有余的。这是她向大自然学来的养育智慧,给我们的不仅是营养,更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饮食态度。
现在的我,也会在夏天给宝宝做酸梅汤;零食盒里基本是干枣、苹果、核桃、小乳酪条等天然的食物;按照四季的规律和特点,调节家人的饮食,也已变成我的潜意识。
二十四节气,中国式饮食调理
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划分得十分巧妙,准确地反映着季节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根据节气的变化,有不少和吃有关的俗语,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贴秋膘”等。这既是吃的情趣,又是养生的智慧,也反映了节气对于季节划分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把中国人从节气中总结出的智慧和吃的法则,运用到调理孩子的饮食上。比如夏至的时候,自己用乌梅、山楂、甘草、桂花给宝宝煮上一锅消暑祛烦的酸梅汤;在霜降前后,经常炖些滋阴清热的银耳红枣羹,做些甘蔗萝卜饮;小寒、大寒时节,驱寒润肠的萝卜羊肉汤、北沙参炖鸡又可以摆上餐桌了……
我始终认为,养育方式和教育一样,要考虑到文化、地域、环境的因素。也许中国孩子的身体状态,以及他世世代代生长的土地,更适合用中国式的二十四节气式饮食调理法,更应该尊重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也应该是自然养育的一部分。
回归简单、自然的饮食方式,能唤醒我们的味蕾,吃出自然的味道;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饮食态度和观念,孩子就会回馈我们什么样的笑容与健康。顺应中国孩子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我们也会发现,当好父母原来可以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