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肉种鸡雏鸡管理要点

2015-05-30陈合强

家禽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种鸡垫料雏鸡

陈合强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6-0017-07

雏鸡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父母代种公母鸡在育雏育成期各个阶段的需求,使种鸡在育雏育成期按标准体重曲线生长,为性成熟做准备,在整个生产周期内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不同的生长阶段,种鸡各组织与器官发育的特点不同,在每一个生长阶段,饲养管理人员应考虑鸡只在该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饲养管理及饲喂量应据鸡只的需求进行调整。从1日龄至21~24周混群,种公母鸡应分开育雏育成,在此期间种公母鸡除了体重和饲喂程序不同外,其它的管理原则相同;公母分开育雏育成能确保分别控制种公母鸡的生长发育和均匀度,更有效地控制各自的体重和丰满度。种公鸡虽然占比小,但在整个种鸡群所体现的价值能达到50%,因此种公鸡和种母鸡同样重要;同种母鸡一样,种公鸡的管理应特别注意细节管理。雏鸡获得良好开端是日后鸡群获得健康、动物福利、均匀度及良好生产性能的基础。雏鸡管理从1日龄起就应成功地建立采食和饮水习惯,为其提供正确的环境和饲养条件,满足其各种需求。

1  孵化场中雏鸡的管理

孵化场中处理雏鸡所做的各项工作必须按最高标准执行,在孵化场处理雏鸡的过程中,雏鸡的福利受到一定威胁时应事先做好防护工作。如需免疫应使用经过培训的员工并使用正确的设备;如需断喙必须进行定期评估,对鸡群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条件进行观察;处理雏鸡过程中如出现质量差异会导致鸡群的均匀度问题。应仔细检查雏鸡的存放环境以防其受凉或受热。

2  雏鸡入舍前的准备

事先与供种公司约定雏鸡计划到场的日期、时间及数量,确保育雏工作准备到位。提前计划好雏鸡入舍工作,使来源于不同种鸡群的雏鸡分开育雏,如分开育雏一直到28d分栏,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更易达到体重标准。从孵化场到种鸡场,使用环境控制运雏车运输雏鸡,运输途中调整好温度,保持雏鸡肛门温度在39.4~40.5℃,注意运雏车设计不同,要求的温度控制设定可能也不同;相对湿度50%~60%;每1000只雏鸡最少提供0.71m3/min的新鲜空气,如运雏车没有空调系统且只能通过通风给雏鸡降温,需要较大的通风量。

3  进雏前鸡场准备

3.1  生物安全  为雏鸡提供生物安全措施良好且干净的鸡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控制疾病传播。鸡舍和周围环境及所有设备包括饮水和饲喂系统在垫料及雏鸡入舍前必须采用高压水彻底冲洗消毒,完成后做细菌学监测检查冲洗消毒的效果,确保雏鸡入舍前24h达到正确的进雏条件。鸡舍周围使用水泥地面,周边没有任何植物,铺上砂砾或鹅卵石比草地更易维护。车辆、设备及人员进场前必须消毒并记录在册。

3.2  鸡舍布局  雏鸡入舍前,育雏地面应均匀铺上8~10cm厚的垫料,如在育雏结束后采用地面饲喂方法时,垫料厚度不宜超过4cm;如垫料处理有问题,垫料厚度也可减少;如垫料太薄,雏鸡入舍前垫料温度会较低;垫料厚度超过10cm会造成其流动性差特别是在垫料厚度不均匀时还会造成雏鸡被埋的情况。

3.2.1  使用围栏区域育雏  使用围栏应用保温伞区域育雏时,伞状或辐射加热器局部加热,雏鸡可离开热源选择自己较舒适的温度区域,应用育雏围栏控制雏鸡早期的活动,育雏区域的雏鸡饲养密度为40只/m2。

3.2.2  整舍育雏  整舍育雏时,舍内没有明显的温度梯度,舍内各个地方的温度都一样,其限制了雏鸡选择舒适温度区域的可能性。鸡舍的主要热源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加热方式,保温伞只是作为辅助的加热设施。也可采用部分鸡舍进行整舍育雏以降耗节能,如采用这种方式,鸡群在扩栏前整个鸡舍必须加热,使雏鸡在7d左右扩展到鸡舍的其它空余区域。

3.3  准备好空栏  雏鸡入舍时应计划好空栏区域,提前为分栏做好准备,以利分栏后各个小栏可据各自需求进行分别饲喂。

3.4  鸡舍预温  雏鸡入舍时,正确的空气和垫料温度同样重要,应至少提前24h对鸡舍进行预温,使温度和相对湿度保持稳定,雏鸡入舍时饲料与饮水区域雏鸡高度的温度要求30℃,垫料温度28~30℃,相对湿度60%~70%。

4  雏鸡入舍

雏鸡到场后应尽快搬运入舍放入育雏区域,如在鸡盒内存放时间越长,脱水的可能性越大,会造成不良开端、均匀度及生长发育方面家禽福利的问题。雏鸡入舍后,空的纸质雏鸡盒应及时拿出鸡舍并做处理;塑料雏鸡盒应经适当的消毒处理后重复使用。雏鸡入舍后,一般需1~2h适应新的环境,此后必须经常检查,确保正确的环境条件使所有的雏鸡都易采食和饮水,必要时调整鸡舍的设备和温度。

5  育雏管理

育雏期是指雏鸡一生中第1d至7~10d的阶段,最终高水平的生产性能与家禽福利取决于此阶段是否达到高水平的饲养管理水平,尽可能给雏鸡提供和补充新鲜的料和水。

5.1  喂料  雏鸡入舍时,应提供过筛的颗粒破碎料或2mm直径较细的颗粒料,将饲料撒在开食盘(80羽/盘)和至少铺满90%育雏区域的垫纸上,如使用稻壳作垫料应全部铺设垫纸以免雏鸡叨食稻壳影响肠道健康,将补充的开食盘和真空饮水器放置在常规的饲喂和饮水设备附近,增大采食面积,减少雏鸡间的竞争压力,让雏鸡尽可能同时吃料和多吃料,提高雏鸡7d的体重和均匀度。雏鸡出壳后尽早开水开食有利于刺激其消化道发育和培养良好的食欲,据对相同来源孵化后7h的雏鸡进行开食时间的实验,设立接鸡后、接鸡后12h和接鸡后24h开食3个试验组,测量3个组1~5d雏鸡的体重和肠道重量如表1,结果表明接鸡后立即开食组比接鸡后12h和接鸡后24h开食组5d的体重分别高35.8g和44.7g,肠道重量也分别高1.26g和1.92g。育雏前1~3d应少量多次饲喂,日饲5~6次,可避免饲料不新鲜,刺激雏鸡采食。一般在7d、4周、8周和12周对鸡群进行分群,其中4周100%分群,分为大中小和超大超小5类,每类每栏不超1000只。对大和超大栏一般不减料,只相应降低每周的饲料增幅;小和超小栏在分栏后当周维持料量不变,然后每周相应增加料量如表2。

5.2饮水  水是鸡群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如饮水管理不当,易导致死淘率增加、均匀度差和生产性能不理想。育雏温度条件下细菌在开放的水中繁殖很快,因此开放式饮水器如真空和钟型饮水器应定期清洁和补充干净的饮水。雏鸡入舍时补充使用的真空饮水器应逐步撤掉,所有的雏鸡在3~4d时都应使用自动饮水系统。雏鸡入舍后最初24h应在1m的范围内就能找到水源,在使用乳头水线的同时,要求每80~100只雏鸡额外补加1个水球或其它辅助饮水设备。1d使用环形或U型水线也能取得良好的饮水效果如图1和图2。供给雏鸡的饮水温度大约在15~20℃,不要给雏鸡提供较凉的饮水。鸡舍冲洗消毒完毕到雏鸡发运前,应抽样检测水源、水箱及饮水位置的水,检测细菌污染情况;采取不影响种鸡生产性能的有效饮水系统消毒程序避免水管残留细菌和生物膜。要养成每日检查饮水量的习惯,作为通用法则,肉鸡从进栏到上市饮水量应每日增长,如某一天出现下降,要寻找问题及时处理。

5.3  扩栏  育雏早期雏鸡的活动受到育雏围栏的限制,育雏围栏应从3d逐渐扩大并在5~7d完全撤掉。每天检查并记录舍温和相对湿度,根据雏鸡行为调整鸡舍环境,确保育雏环境处于最佳状态。饲喂设备与饮水器的数量及保温伞的加热能力必须与鸡群的饲养密度相适应,防止由此问题而对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5.4  喷雾给药  育雏早期如有呼吸道问题可使用喷雾给药,喷雾给药时,离鸡头的高度为0.8~1m,呈60°,对准鸡头喷;兑水量为1000㎏体重兑2.5~3kg水(含药水量);驱赶鸡群相对集中但应防止压死鸡;时间以凌晨3~5点为宜,以便开灯后加大呼吸量;喷雾之前用清水喷2~3遍,防止灰尘干扰;喷头孔直径0.5~0.6mm,雾粒超细约50μm,以取得良好效果。

6  环境控制

随着肉种鸡育种工作的不断改进,新产品自产热大幅度增加,饲养中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6.1  温度和温差  育雏期温度非常关键,应保持在建议的温度范围并定期检查。最佳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雏鸡的健康和食欲的建立很重要,无论是区域或是整舍育雏,其目的都是尽早刺激雏鸡的采食与活动。由于鸡只在12~14d之前不能调节自己的体温,因此供给雏鸡正确的环境温度并根据雏鸡的行为看鸡施温很关键。整舍育雏时必须特别注意检查控制舍温和相对湿度,因为雏鸡无法离开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温度区域;区域育雏时舍内会形成不同的温度梯度,各自的最佳温度如表3。雏鸡入舍前舍温控制在27~32℃,建议采用区域温差育雏,变温(区域)育雏舍温27~28℃,恒温(整舍)育雏舍温30~32℃;鸡背高的温度1~2d控制在33~34℃,3~4d控制在32~33℃,以后每天约降0.4~0.6℃,直至常温。

6.1.1雏鸡体内温度  雏鸡体内直肠温度应在其身体变干燥和体内温度稳定后测量,孵化时雏鸡的羽毛变干燥时会带走3g水分,发挥降温功能。雏鸡体内温度应保持在40.4~40.6℃,超过 41℃时会导致张口喘气;低于40℃时会太冷。雏鸡在4d后开始能够控制体温,体内温度会升至41.5℃。因此,进鸡时应随机取样检测雏鸡的泄殖腔温度如表4,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6.1.2  雏鸡水分流失  感觉舒适的雏鸡用它们的鼻孔呼吸,在24h内流失1~2g水分;蛋黄也含有1~2g水分,雏鸡体重会减轻,但不会脱水。如果雏鸡开始喘气,意味着在24h内它们会流失5~10g水分,出现脱水情况。由年轻种鸡生产的雏鸡要求有更高的育雏温度如表5,因为它们产生热量较少。育雏温度低会导致死亡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弱小鸡淘汰率上升。

6.1.3控制温差不宜过大  一般100m的鸡舍正常情况下两端温差在3℃以内,舍内各点的温度均衡相差不大,昼夜和舍内各处的温差育雏期不超过2~3℃,育成期2~3℃,产蛋期3~5℃,日温差控制在4℃以内;对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地区使用工作温度尤为重要,工作温度是指鸡舍最低温度加上鸡舍最低和最高温度之差的2/3。如鸡舍最低温度为16℃,最高温度为28℃,工作温度=[(28~16)×2/3]+16=24℃。

6.2  相对湿度  孵化后期出雏器内的相对湿度较高,大约为80%,整舍供暖鸡舍且采用乳头饮水系统时,舍内的相对湿度会低于50%,为减少对雏鸡的应激,育雏前3d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以减少雏鸡脱水,育雏开端和均匀度会更好。每天应使用湿度计检查鸡舍的相对湿度,如前一周鸡舍相对湿度低于50%,则鸡舍环境干燥且灰尘也较多,会使鸡的呼吸系统受到刺激和不适,雏鸡也会开始脱水,这时应采取加湿措施;通过雾化器来增加鸡舍的湿度或采用肩背式喷雾器将雾滴喷洒在鸡舍的侧墙上增加舍内的湿度。相对湿度超过75%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削弱心血管系统传递氧气的能力。通过观察舍内顶棚、料具、墙壁、棚架、网面是否湿、脏还是太干燥,观察鸡的羽毛是否干燥、外翻、乱、蓬松、短或湿、脏,观察鸡爪、胫是否湿润、圆黄还是干暗、细红,检查鸡脚底是否完好或干裂等来评价饲养期间的湿度是否合适。

6.3  温度与湿度的相互影响  鸡只对温度的感觉取决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鸡只通过呼吸道蒸发水分及通过皮肤散热将体内热量散发到环境当中。但在高湿的情况下,由于蒸发散热量减少,导致动物体表温度增加。在某一特定干球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高会增加体表温度;相反,相对湿度低会降低体表温度。如相对湿度超出目标范围,在雏鸡高度的舍温应进行适当调整如表6。如雏鸡的行为表明太冷或太热,应相应调整舍温。

6.4  监测温度和湿度  育雏前5d每天应检查两次舍内的温度与湿度,5d后每天检查一次。测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位置应与雏鸡高度一致。位置正确的温度与湿度自动传感器应放置在略高于鸡只头部的位置。经常用常规温度计校对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传感器的准确性。

6.5  通风  从1d起应制定最小通风量,据鸡群行为做出应答。育雏期通风应避免贼风和背流风,保持正确的温度与相对湿度,任何形式的通风都不能影响温度。育雏期由于通风不足而造成空气质量差会对雏鸡的肺脏表面组织造成伤害,鸡群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幼龄鸡更易产生风冷效应,因此,尽可能使舍内地面高度的风速降到0.15m/s以下,如表7。不同的季节应提供不同的风速如表8。育雏期一般春末秋初及夏季从1~2d起,其它季节从3~4d起适当通风,随鸡龄的增长逐步增加通风量及通风时间如表9,春初秋末及冬季采用面式通风,进风口必须分散,进风口以起点起逐步减少,均匀分布,每5~6m设一个进风口,离风机约鸡舍长度10%~12%的距离不设进风口;春末秋初及夏季逐步实施点式通风即纵向通风,进风口相对集中,舍温超过30℃采用湿帘纵向通风。在确保适宜温度的前提下进行通风,一般每200m2的鸡舍配备一台1.2KW的风机,进风口的面积必须是所使用风机面积的2.5倍左右。肉鸡与肉种鸡的最小通风量应不小于0.01416~0.01699m3/min/kg,且要求在饲养前期其最小通风量不能小于8min排一次换气量的20%的风量,即一次换气时间不能超过40min。不同宽度的鸡舍在排风时,无论通风量多少,通过风门或湿帘进风口的风速要求达到对应的风速要求如表10,只有这样,从风门或湿帘进风口进的风才能达到鸡舍中间,以保证冷风不直接落到鸡只身上,使新鲜凉爽的舍外空气和舍内的空气得到充分混合。

6.6  光照  雏鸡1~2d应提供23h的光照和1h的熄灯时间,2d后光照时间应逐步缩短,到10d时应减少到8h固定的光照时间。开放式鸡舍的光照时间取决于雏鸡入舍的日期和自然日照时间的规律。育雏期间饲喂与饮水区域的光照强度应在80~100Lx,以刺激雏鸡的采食和饮水行为;鸡舍的其它区域应较暗,约10~20Lx。

6.7  空气质量  舍内空气质量差,鸡群的饲料转化率、体重增长和鸡群健康会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死淘率也会增加,鸡舍需要的环境参数如表11。如通风不良还需对饲养密度做相应调整。实验数据表明,由于肉鸡的生长速度不断加快,舍内CO2浓度低于2500ppm将更有利于现代肉鸡的生长发育,尤其在笼养或使用天然气作为热源的鸡舍如表12。舍内NH3浓度不应超过35ppm,不同NH3浓度对肉仔鸡49d体重的影响为0ppm以下浪费能源(电或煤炭),饲养至4周,NH3浓度25ppm时,体重分别减少为3%~4%、50ppm为6%~10%、75ppm为8%~12%。一般情况下体重损失很易超过以上数据,因为很多鸡舍在4~7周氨气浓度不会为0ppm,实际生产中应经常用仪器测试(如图3和图4)并及时调整。

6.8饲养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密度过高,将降低种鸡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垫料质量和腿的健康,会造成由于胸囊肿、跗关节损伤、擦伤和刮伤所引起的胴体质量降低,并将增加种鸡饲养的环境压力,这将影响种鸡的福利和饲养利润。因此应为雏鸡提供合理的饲养面积,育雏期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雏鸡入舍时,饲养密度大约20只/m2,至28d降至6~7只/m2。使用鸡舍的部分育雏,按有效面积计算饲养密度不超过25只/m2,7~10d迅速扩开。

6.9  垫料  垫料选择取决于成本和来源,优良的垫料应具备良好的吸水性、生物降解性、舒适性、灰尘少、无污染、安全且长久稳定的来源。应勤翻换垫料,防止霉变。

6.10  用仪器指导生产  使用先进的工具如测温计、测风仪、照度计和有害气体探测仪等来指导生产。

7  观察雏鸡行为

育雏温度正确与否的最佳指示是经常和仔细地观察雏鸡的行为。区域育雏时如温度适宜,雏鸡分布应很均匀,雏鸡分布不均匀表明温度不正常或有贼风。整舍育雏时的雏鸡行为由于没有明显的热源,观察不太容易,但雏鸡的叫声或许是雏鸡不舒服的唯一表现;只要有机会雏鸡会聚集在最接近它们要求的温度区域,如温度适宜,雏鸡一般以20~30只为一个群体且不同群体间的雏鸡相互运动,雏鸡会持续采食与饮水。

8  育雏开端评估

雏鸡开水开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会感觉饥饿,这说明雏鸡采食状态良好且嗉囊应充满饲料。雏鸡入舍后在关键时间阶段检查嗉囊饱满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食欲。雏鸡入舍后的前48h应检查其嗉囊饱满度,前24h最关键,入舍后2h进行初次检查有助于发现雏鸡是否已找到料和水,8、12、24、48h分别进行检查以判断雏鸡的食欲发展状况如表13;在鸡舍3~4个不同的位置或区域育雏时在围栏边分别抽检30~40只雏鸡,轻轻触摸每一只雏鸡的嗉囊,如雏鸡找到了料和水,嗉囊应饱满、软而圆润;如嗉囊饱满,但还能明显触摸到饲料的原始物理状态,说明雏鸡饮水量不足。如嗉囊饱满度低于目标,说明雏鸡的采食与饮水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9  养殖效果评价

在国外用欧洲指数(EEI)来衡量肉鸡养殖的好坏,EEI=体重×(成活率%)÷料肉比÷出栏天数×10000。一般情况下,EEI低于300以内为不好,340以上的为优秀。如某公司饲养的AA+商品肉鸡,40.7d出栏重为2.71㎏,成活率97.61%,料肉比为1.73,其EEI为376,饲养的较成功。

10  小结

高密度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决定鸡群的生产性能和效益,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把管理工作做到位是业内永恒探讨的话题。现代肉种鸡雏鸡饲养管理很重要,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消毒工作,降低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和粉尘的含量,了解将要发生什么,什么时间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种鸡垫料雏鸡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鸡舍垫料管理技术
优选雏鸡四法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
肉鸡养殖中的垫料管理
种鸡防疫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