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陷坑人究底是人在坑地

2015-05-30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泥土事故土地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科韵路黄埔大道发生地陷事故,一辆轿车侧倾陷在大坑边沿,所幸车上人员逃离,未有伤亡。据现场行人反映,地陷坑深达六七米。

有媒体统计,仅在刚过去的2014年,广州至少发生了10次地陷,而且大多发生在繁华路段。

地陷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近年来高发的地陷灾害,几乎全是人为事故。地陷坑人,归根到底还是人在坑地。古今泥土没有什么不同,而人的祸害能力突飞猛进。在工程机械和钢筋水泥面前,泥土像海绵一样任人挤捏。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这种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数千亿元经济损失,因此城市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已经被列为城市头号公害。但危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市民留下的心理阴影,走在路上不再踏实,而且避无可避,如同恐怖袭击,只能烧香拜佛求平安。

基建工程年年有,为什么近一两年才频频爆发地面塌陷事故呢?这恐怕与城市化速度急促有关,工程无不在争分夺秒赶进度,规划缺乏长远的安排,土地更缺乏休养生息,不断地遭到“开膛破肚”。人类不厚待土地,土地也不善待人类,地陷是土地的抗议。有句林牧渔农行业的话叫“水土保持”,水与土是共生共存的。看不見的地下水,最容易遭到工程破坏。南方多水,地下水本来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远远跟不上基建速度,而且地面硬化,湿地丧失,使得局部地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大打折扣。失衡的地下水位制造地陷报复人类。

治灾之良策莫过于防患于未然,但地陷危害之大就在于难以预防,近似地震。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可以测出地面的微小沉降,这是发生地陷的预警。除了采用最新的测量技术之外,宏观上预防,主要是降低土地开发强度,尽量保留湿地和原生土壤,放缓工程进度,避免反复“开膛破肚”,这需要做好长远规划,并且严格执行,还需要良好的部门协调能力。

所以说,既然地陷是今后若干年广州市民躲不过去的灾难,那么政府事先做好善后预案,也算厚德待民。预先准备好若干赔偿金,给事主救急,至于责任,留足充裕时间去论证与追究。

(余以为/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泥土事故土地
我爱这土地
学中文
泥土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翻开一块泥土
泥土中的功臣
分土地
翻看一块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