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的三个视角

2015-05-30彭龙富戴辉礼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彭龙富 戴辉礼

摘要:准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不可忽视的视角:社会主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从这三个视角把握,有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22-03

收稿日期:2015-09-28

作者简介:彭龙富(1979-),男,湖南双峰人,中共娄底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政治与文化的研究;戴辉礼(1975-),男,湖南炎陵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概念。这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价值观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在我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P169)这也启发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重要的视角,即社会主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

一、社会主义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语义上分析,它包含这样的逻辑层次,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属性界定,它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含的一切价值和价值理念,都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脉络,我们也可清晰地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必须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属性,广泛涵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P22)换言之,撇开社会主义谈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大而无当、不得要领。

历史和实践向我们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经过反复比较、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结果。更为可喜的是,我党还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2],由此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构成的。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论与实践探讨,就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这个导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子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子集。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服从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三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保障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践与完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有力的后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带有社会主义属性,抛开这个基本前提,那么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理念,必然变色、变味、变质。

因此,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限定在社会主义范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则,就会迷失原本,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酿成祸患。而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对于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也就相对容易。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不遗余力地输出西方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热衷于利用热点话题、敏感问题对我国进行炒作攻击,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为意识渗透的重要渠道,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极大,危害严重。我们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清利害、划分敌我。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方向,才能在这种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国际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反映社会主义属性,还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成分。因此,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今日的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上下五千年所有文明的叠加。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升华中华文化精髓,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地位已有目共睹,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将两者加以对照、整合,以便更好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千百年来,爱国始终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鸦片战争军民的浴血奋战,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抵御外辱的戊戌变法,理性启蒙的新文化运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等,无不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纵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谓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思想、卫国思想和强国思想。今天,我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倡导爱国,必然是在传统爱国的基础上,培养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强化爱国理念,付诸爱国行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国家利益。又如诚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诸多警世恒言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诚信具有重要地位,备受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良性运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重建诚信也就成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制度建设对于诚信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制度通过规范、惩罚和增进秩序的功能,而使诚信得以建立和巩固;制度通过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功能,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可预见,使未来更为确定,从而增强人际合作的诚信;制度通过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功能,简化复杂性,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使诚信行为变得更容易”[3]。显然,通过制度建设来探求重建诚信的良方是一重要的思路和办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思路和办法。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终归还是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毕竟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雨露阳光。推而广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等,也当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当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毛泽东同志也表明这样的观点,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因此,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要大力提倡,补充完善;对消极腐朽落后的传统文化,要坚决抛弃,不被污染。

同时,我们当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每个价值理念,“并不是其内容的最终表述,它以‘倡导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5],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包含许多如科学、守法、合作、勤俭、礼让、自强、和睦等内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同样不可忽视,这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也当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领域一并重视、发掘和创新。

三、世界文明成果

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反对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友即敌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要反映社会主义属性,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世界文明成果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大部分内容,如自由、平等、法治、敬业、友善等,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虽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有巨大的差异,有的还是矛盾对立的,但彼此也有交集,许多世界文明成果还需要我们学习、参考。以诚信为例,我们可将它放在西方文化比照的视域中观察。在西方文化里,“信”并非以“诚”为根基,而是建基于契约观念之上的。前文中提到在中国重建诚信可以依靠制度建设,契约便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制度形式。所谓契约,就是平等主体间建立在意见一致、相互允诺、权利与义务对等基础上的合意的自由交易,它保证交易各方都获得相应的利益。在西方社会,契约精神是社会的主流精神。为了达到契约的平等,违背契约者要受到制裁,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也正因为契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平等,西方社会的国家关系、州际关系、种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多通过订立契约来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达到和谐。又如友善,西方文化里也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苏格拉底、柏拉图、西塞罗、康德等著名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友善思想。亚里士多德有段名言:“虽然身为幸运的宠儿,但却做不成好事,那有何益处呢?而对朋友的馈赠则是最大、最为人称道的好事。”[6]他的友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显然有相同的地方。我们主张友爱、大爱、博爱,宣扬“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也就是引导国人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和他人,帮助身边或者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友善价值观,是温暖现代人心灵、化解现代伦理危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1](P171)但是,人与人之间不仅在生理、生活和生产等存在方式层面有共同性,在深层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情感认知等方面也有共同性,这是无需置疑的。“因为有这样共同性基础,人类的知识、科学、技术、财富、艺术、道德和宗教等,才得以程度不同地普遍流行,也才有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和历史进步过程”[7]。所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至于对待世界文明成果的原则和思路,要有鉴别,有批判、有取舍、有扬弃,择善而用、选优而用、为我所用,不是照单全收、全盘西化、为它所用。尤其要警惕各种包装了的“成果”,貌似文明、优良,实际是圈套、陷阱,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文化品鉴力、政治识别力,增强对一切错误思想、错误思潮的免疫力和抵御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1.

[3]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29-137.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5]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由,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62.

[7]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哲学研究,2011(1):3-10.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