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研究

2015-05-30黄春

民族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黄春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对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既有不利的方面,也存在有利的因素。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进而接受和欣赏异质文化,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习得英语的同时,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也相应提高,为今后英语学习作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心态的准备。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预科;英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6-0074-04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探讨其多元文化背景与英语习得的关系,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会有所帮助。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比较多。这些文章一般是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测评体系、社会特定的英语需求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设想和建议,试图解决英语教学中听说明显不足、运用与交际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对于英语教与学过程中实际存在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问题,近年有了一些研究探索,但理论阐释的多,实际应用的少。而对于少数民族预科这个过渡阶段多元文化背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的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论文拟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水平入手,在分析不同民族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效果进行探索,以期在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提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对于他们习得第二语言(英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分析研究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所具备的语言文化背景条件,充分发挥其“多语言经历”的比较语言优势,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强民族学生学习和积极运用英语的信心,不断激发其语言学习潜力,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等不利因素的干扰,更有效地掌握英语习得的方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生英语习得的有利因素

文化背景一般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具有文化意涵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文化背景包括人类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情感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我们开展外语教学,其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就是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思想交汇和文化交际。在少数民族预科阶段,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同集一堂,为大学阶段学习的顺利进行作好准备,英语教学是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共生共存在这里显得特别突出。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指出:“多元文化背景客观上为民族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提供了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机遇和环境。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多元文化背景的认知与外语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1](P.75)”这种一致性可谓是民族预科生英语习得的有利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大部分民族学生具备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和适应多种文化环境的能力。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民族学生一般都有过学习一两门语言(母浯、汉语)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基本上都在一两种社会文化交织的环境中生活过,具备了多语言应用的能力。他们既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化,又有汉语言文化的基础,这有助于在语音、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有意识地去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培养主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语言基础,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二,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自然生存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他们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逐步培养出勤奋节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个性心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学习态度很快就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英语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好的学习韧性和坚强的毅力。此外,民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善于模仿,反映在英语学习上,他们敢于大胆地抓住机会与“老外”讲练英语,大胆模仿,无所顾忌,以良好的心态去努力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其三,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多民族大杂居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不同的语言有着比较敏感的分辨力和判断力。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外族语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排斥这种影响。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使民族学生练就了肺活量大,音域广,声音浑厚洪亮,音带宽,发音吐词清晰有力等良好的自然语言素质。注意发挥这种语言学习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是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影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利因素

就英语的习得而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具有的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等,为他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较突出的。

其一,母语的影响。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反映在语音、语法、词序以及篇章语义等方面受到母语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和障碍,直接影响到英语习得的效果。在语音方面,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表现得比较明显。这里仅以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语音为例。李强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对彝语元音做了考察:“彝语的元音在数量上比英语少几乎一半,尤其是双元音(复元音)更少。彝语只有两个双元音,[ia]和[ua]。在教学中发现,彝族学生容易把英语的前元音[]借读成彝语的[e],原因是彝语中的元音音位没有任何一个元音音位的开口口形比[e]大,没有形成发[]的发音习惯;同样彝族学生还容易把英语的中元音[]发成[]而把中元音的[]发成[]的卷舌音;彝族学生把英语的长元音一律按短元音来拼读,因为彝语的元音不分长短。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和影响较大。[1](P.13)”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读音而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或从母语中“借用”、“套用”相似或相近的音位,将母语的音位特点和发音方式移入英语的语音方式中来,导致“奇音怪调”的英语语音“风格”。

其二,方言的影响。英语是语调语言,语调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拼写变化,但音节轻重却会影响到词语拼写结构,词语的拼写变化,那么词义也就会变化。曹红梅的《英语“东北腔”初探》一文在分析“英语元音的误读”时指出:“在东北方言音系中[]和[e]是不存在的。遇到这两个元音时,以东北方言为母语的人通常会在自己母语音系中寻找与之相近的音来替代。[2](P.163)”元音如此,辅音大抵也是这样;“东北腔”是这样,其他民族的“特色腔调”可想而知。由于方言和本族语声调的明显作用和影响,使他们容易将母语的发音习惯和方言的发音习惯掺进英语的发音过程,造成英语的语调方面带有浓厚的方言口音,有的发音习惯还非常顽固,不易纠正,所以常常被戏称为“民族英语”。

其三,本位语及媒介语的影响。本位文化意识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以本族语(母语)的语言特征为基本标准去衡量理解第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刘润清先生在论述大学英语教学时指出:“因为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用于思维,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难开始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常常带有“转换符号”的痕迹。这些学习者的语言往往既不是第二语言,又不是第一语言,出现一段‘过渡语(interlanguage)。[3](P.168)”对民族学生来说,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媒介语言——汉语。相对汉族学生来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易适应直接从汉语到英语的思维习惯,而是必须经过“迂回”的路径,即从英语到汉语再到母语;又从母语到汉语最后到英语的思维理解模式。本位文化意识会潜移默化地扩大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语言距离和社会距离。由于这两种“距离”的存在,客观上造成民族学生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陌生,增加了英语习得的困难。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英语教学

随着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潮流,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正成为一种趋势。其要点在于力图克服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它包含了这样一个理念:所有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而无论他们的性别、社会阶级、民族或文化特征。同样,少数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确立平等观念,在不断改进课程和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一,切合实际的目标期望。期望体现出关怀、尊重和平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民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语言、服饰、身体状况等特征,对其学业成就总会有不同的期望。但这种期望不是根据学生的成就潜力本身而异,往往带有主观性。学生则从教师的期待中得到强化,这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原本不正确的期望导致了使该期望成为现实的行为。如果教师要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他们对学生成功的期望必须是积极和平等的,也必须是切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期望,都会对教与学产生负面影响。

其二,加强多元文化的学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反映社会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既要保障平等的教育机会,又要尊重民族文化归属性和文化特点。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文化平等与社会民主的文化多元主义理念的,其价值表现为:对世界团体的责任,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爱护地球,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4](P.10)”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因为教师与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师生障碍以及人际关系误解。美国文化心理学专家马尔塞拉在《跨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涉及语言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即使教师和学生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代码,但他们在使用代码的方式上(如言语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行动)却可能大不相同,从而也严重地妨碍了交流。[5](P.292)”同时还要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状况,反映社会文化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意义、学习机会与认知发展之接纳、尊重或漠视、拒斥的态度。师生沟通方式的差异也易导致误解和冲突,引来教师的负面评价,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文化的运作能力,应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树立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P·K·博克深刻指出:“言辞行为中的许多规律性只有走到本身语言系统之外才能去审视社会背景,并且它对语言所造成的影响才能得以理解。[6](P.56)”这里所谓“走到本身语言系统之外”,“审视社会背景”等等,强调的其实就是文化背景,只有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认识和把握“言辞行为中的许多规律性”,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英语的教与学应当是有启发意义的。教师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有所了解,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当遇到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集团与社区文化时,如何理解这种不同的文化,能否将自己的文化对象化,这是一种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所必需的。“我们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对文化过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就更能找到更多的美好的、有意义的、有效益的东西。[6](P.348)”教师只有具有一种对他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能够倾听一切文化群体的需要,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忽视或埋没任何一个人,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环境。

四、结语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殊背景, 决定了预科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局面,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利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但是应当看到,民族预科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业已具备母语和汉语的真实体验,有的学生还曾有过初级教育时期的“双语”学习经历。因此,他们既熟悉本族语文化,又有汉语文化的基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元文化背景基础有助于民族学生在语音、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对诸语言的学习比较,有意识地去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主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语言基础。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通向语言学习成功的动力之源,一旦有了文化意识,就会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兴趣和信心,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这一点对民族预科学生而言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第二辑)[C].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马尔塞拉.跨文化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6]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收稿日期:2015-07-30 责任编辑:许瑶丽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