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替代对中国制造的意义

2015-05-30刘步尘

新营销 2015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美的计划

刘步尘

2014年以来,中国家电行业机器人替代人工计划明显提速。

最新消息显示,美的全国六大空调生产基地启动自动化制造升级,未来五年将投入50亿元人民币用于机器人替代人工。

机器人的替代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仍以美的为例:2011年,其空调营收约为500亿元,用工数量在50000人以上;至2014年,其空调营收超过700亿元,用工数量变成了26000人。按照美的计划,2018年其空调营收将到达1000亿元,但员工数量将减至2万人。营收和用工数量呈反比增长态势。

这只是个案。事实上,中国主流家电企业均已启动机器人替代计划,只是力度有大有小进度有快有慢而已。

中国企业的机器人替代计划发生于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之下。往前追溯,2007年全国总工会即明确要求企业员工工资必须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2008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厅规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工资不得增长。随后几年,中国企业出现大面积持续涨薪潮,至2010年员工平均工资较2005年增长已近100%。

前不久,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李毅中在一次演讲中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明显,不仅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甚至已经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珠三角、长三角更是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已经有个别纺织企业到美国办厂,因为成本比在国内还低”。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引以为豪的“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渐行渐远。

劳动力成本快速提升直接带来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以至于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承受,不得不外迁甚至破产倒闭。

仅以“世界工厂”东莞为例,2014年有不低于4000家企业关门,成为继2008年之后中国制造业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企业倒闭潮。那些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而进入的企业,成为这轮逃离中国潮最积极的企业,其中甚至不乏国际知名企业,比如,松下、大金、夏普、TDK,均有意把制造基地回迁日本,甚至耐克、富士康、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有意撤离中国。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2012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呈逐步下降趋势。2012年中国GDP增速10多年以来首次下降到8%以下,与该年人口拐点有一定关联。

2011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高调宣布,未来3年富士康将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代替人工。一般认为,富士康该行动是中国企业大规模引进机器人的肇始。

我们有必要深度审视机器人替代计划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制造可能带来的影响。该计划的出发点是应对人力成本的上涨,不意之间却对中国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个重要体现是劳动力素质的差距。2011年,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说,在面粉加工行业,中国企业的效率只有韩国的1/6—1/10。事实上,中国企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劳动效率上,更体现在员工敬业度及精细工作适应能力等方面,中国员工最缺的,可能是工匠精神。

过去,我们习惯看到中国劳动力便宜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劳动效率低下一面。如果便宜的劳动力不能带来高效率的生产,这样的便宜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你获得便宜劳动力的同时付出了劳动效率低下、劳动质量上不去的代价。在我看来,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至今未改变“质次价廉”形象,与中国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大有关系。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同样一堆零部件,日本工人组装出来的汽车比中国工人组装出来的汽车寿命至少要长3年。因此,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成为提升中国制造的关键。

机器人生产,除了可以减轻工人重复性体力劳动之外,最大好处是有利于生产过程标准化。须知,标准化生产被视为影响产品质量诸因素中最关键因素。仍以汽车组装为例,一颗螺丝到底应该拧几圈?在日本有着严格规定;但在中国,拧几圈拧到什么程度,全凭工人自己的感觉,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机器人不是这样,拧几圈?全由预先设置好的程序决定。如果所有生产环节均按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不会参差不齐,这就是标准化生产。而且机器人不会闹情绪,生产过程不会受情绪影响,保证了质量的稳定性。

因此,在诸多提升中国制造的方案中,机器人替代方案被认为是最可行且最有效的方案。

事实上,中国制造走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过去那种粗放经营、粗放制造的路子,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不适合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的中国,中国制造不可能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号称“世界制造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很大程度上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庞大的制造能力并没有给中国贡献出真正的国际企业、国际品牌。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称,中国制造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当我们看到中国制造进步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发达国家的制造进步更快。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必须对制造实施彻底的转型升级,那就是以国际通行的标准实施生产,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中国制造的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唯有以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国际标准的产品。机器人替代计划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因此,机器人计划的实施,对提升中国制造可谓意义重大。

目前,风行于中国企业界的机器人替代计划可视为“中国制造2025”初级阶段,完整意义上的生产自动化不局限于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引进智能化技术,将信息化和自动化形成深度结合,实现从制造过程到产品本身全面升级转型。“德国工业4.0”被认为是最好的模板。

未来的工厂不仅主要由智能化机器人生产,而且生产的产品本身也是智能的,机器人大规模走进中国企业恰恰发生在智能产品风起云涌之时,应该不是偶然的。仍以家电为例,目前中国主流企业如海尔、美的、长虹等,均已发布智能化发展战略。

对机器人替代计划,应该站在中国制造大转型背景下观察,而不是把它看成一个个孤立的事件。

事实一再证明,廉价劳动力支撑不起中国制造。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大国、创造大国,必须走“高技术、高成本、高品质、高定价”的“四高”路线,“物美价廉”从来都是一个不真实的谎言,苹果已经用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结论。中国几十年未能缔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国际品牌,已经足以证明我们坚守的低价、低成本策略是失败的。机器人替代计划有助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引入机器人不等于中国企业从此与国际企业并驾齐驱,事实上,机器人计划只是部分突破了中国企业在制造环节的短板,另一大瓶颈仍然存在,那就是技术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并无明显改观。

和制造可以通过买入机器人来实现不同,研发与技术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中国“用市场换技术”的设想早已失败。核心技术、原创技术、关键技术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仍以家电行业为例,我们都知道,未来的电视必定是OLED的天下,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实现显示器的卷曲、折叠,但是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十分薄弱,与韩日企业差距在10年以上,即使我们将所有显示器(包括彩电)制造实现机器人生产,也无法突破OLED核心技术短板,原因就在于我们这方面研发的缺课太多,这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不管我们多么重视引进机器人,都不要忘了研发和技术才是企业的根本。

至于大规模引入机器人会不会引发机器与工人争饭碗的情况?我认为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机器人的借口。工人就业的问题须另案解决。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机器与人争饭碗的情况。

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随着机器人替代计划的实施,未来三至五年中国制造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成长为国际企业,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将成长为世界品牌。

猜你喜欢

劳动力美的计划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