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春居书画琐谈(二)
2015-05-30朱万章
朱万章
关于先师韩慎先
我的书画鉴定生涯是与先师韩慎先分不开的。
韩慎先,原名德寿,号夏山楼主。其父曾做清末宫廷小吏,喜爱文物,韩幼时即随父游览于厂肆,当时尚蓄—小辫,故有人称韩小辫:他居长,人官称为韩大爷。他博学多能,除对书画精通外尚能识别瓷、铜、玉砚等项。对诗文、书法也自有独到之处;在京剧方面,嗓音极女子,专攻老生,有余派(叔言)韵味;自己又会拉胡琴,晚年天津名票多拜于门下。如果说是夏山楼主的学生,就会走到哪都能吃得开。韩老晚年主要研究书画和教学生。他也抽大烟(鸦片),钱这手来,那手就去,能挣也能花。因而一生没有积蓄,可以说极为清贫死后还欠下了多人之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与韩老结识,先是由鉴定书画,后来是通过唱戏,他作我的琴师。他说我嗓子好.有“云遮月”之味,一定要比鉴定字画更红,叫我学唱戏,可是经常向他把我会的戏唱过后,他说,全对,也全不对。假如要教我比教不会唱的更难。因为这时我已经唱的有自己的一套了(自己的辙),改起来是较为难的,后来我就知难而退了。还是搞我的鉴定字画本行吧。
学习鉴定字画,韩老师告诉我,第一要有好记忆力,如没有好的记忆力,那一定学不会,这是个根本,沾事则忘,那就学不了鉴定;第二要熟悉历史和历代有名的书画家:第三要真假好坏都得要看,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一天去到韩老师家,房中挂着一幅郑板桥墨竹,他说郑板桥是用画法写书,字体中有的像竹枝和兰叶,画竹的特点是竹叶比竹枝要宽,每一幅单看是“个”字,整看也是“个”字,画石头不点苔。书体叫“乱石铺街”,他的署名“燮”字从“火”多数是真,从“又”字多数是伪。一天就让学这么多,以后要学,每学一“招”要付十元。钱我不要,凑多了咱们拿这钱去吃饭,这样你会印象深,能记住。我原住北京,每个月有时去天津两次或一次,每次去了都会学个一两“招”。这样时间长了,又通过自己在实践中有所领悟,慢慢也就积累了些这方面的知识,现在就把所知道的有关书画方面的“招”数记录下来,因为是随想随记,故可能很为杂乱无章的。
边文进与《雪梅双鹤图》
花鸟画在早期之时,多是装饰点缀的点景,未成为专门的画科,到了唐代末期,纯供欣赏的花鸟画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因此花鸟画就在点景的基础上,发展为独立的一种画科。五代时候,花鸟画极为盛行,趋于成熟。当时的著名画家徐熙、黄筌,他们分为两大画派,成为北宋时期花鸟画的典范,并影响于后世。黄筌—派,善用重色,气象华贵,他的画技采用先以淡墨勾勒轮廓线条,再用色彩填染,为“双钩填彩”法。徐熙则用水墨淡彩,先用墨写出花卉的枝叶花萼,然后着色,墨迹不为彩色所掩。两派的风格恰成对比,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称。
花鸟画到了明代的初期,它的画风是追踵北宋画院“黄家富贵”一派的工丽勾勒画法,本期刊出的边文进《雪梅双鹤图》轴,可以说是这一派画风的代表作品。边文进,字景昭,福建沙县人。永乐间(1403-1424)应召至京师为英武殿待诏,与当时同在宫廷的画家赵廉、蒋子成,被称为“禁中三绝”。据记载上说,边文进在花鸟画方面可称宋元之后的第-人,也是明代画院派花鸟画之首领。它的特点是,趋向于“畅快、简易”,以设色法来说,他比起宋院画就显得清淡多了。后人给予他的评论是“勾勒有笔,用墨更宜”。《雪梅双鹤图》充分可以反映出他的这一特点。此图,纵-五六厘米,横九十—厘米,绢本,设色,款识“待诏边景昭写雪梅双鹤图”,印章三方,一为朱文“边氏文进”方印,一为白文“怡情动植”方印,—方模糊不可辨。全图所写为岁寒之景,上端—枝斜偃着娇妍的红梅,下边陪衬着怒放的山茶与石坡上的绿竹、花草,互相呼应。—双瑞鹤披着雪白的羽毛,蓬蓬茸茸的,呼之欲出,很有立体感,一只仰首在天外呼叫,一只悠然地弯着头用嘴拨动羽毛,好像是在挠痒。景物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写出了真实生动的效果。整个画面尽管寒意盎然,但红梅、山茶又仿佛告诉人们,春天就要到来了。图中运笔细腻流畅、纯熟而又富有变化,用不同的笔法和不同的色彩表现出它们不同的形态和质感,确是一幅极为生动的艺术作品。
陈容与画龙
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做过福建莆田太守,是当时享有盛名的一位画龙能手。据画史记载,他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噗水成雾,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皆得妙似”。
龙,古人把它看作是一种神物,四灵之-,能够通灵变化,忽隐忽现,腾云驾雾,行云布雨。历代帝王往往以龙来象征自己。龙既然作为一种神物,也就没有真实的形象依据,因此历代画家只是凭着神话传说来塑造其形态。随着龙的概念的变化发展,各时代龙的形象也有所不同,汉唐时期多呈兽形'宋以后渐变为蛇形。
陈容的作品真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清内府旧藏有《九龙图》卷、《六龙图》卷、《霖雨图》轴等。其中《九龙图》卷.恐是元人摹本,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霖雨图》轴和另一件《墨龙图》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云龙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云龙图》为陈容存世真迹中之精品,绢质和色泽均较完好,系用两幅绢拼成,纵205厘米、横131厘米,是陈容传世的巨幅杰作。画面描绘一条飞龙腾跃云天之际,龙的姿态盘旋矫健,须目眦张,爪痕奋攫,云气缭绕全身,躯尾时隐时现,真有凌驾于九重天外的磅礴气势。画家用粗劲的线条勾画出龙的轮廓,以浓淡墨色晕染其主要部位,使龙的形象清晰突出。笼罩其身的云雾,施以淋漓的水墨,运笔迅捷,不露笔痕,迷蒙弥漫的景象逼真。几笔渴墨扫出的漩涡,形象地表达了飞龙腾起时的劲疾风势,有力地烘托了龙行云布雨的神力。画家运用这些笔墨,似乎信手涂抹,实则经过深思熟虑,如清代葛金娘所说:“所翁写龙,全龙在胸,蒙以云气于云势开阖中,露腾攫盘旋之态,干湿互用,虚实相生,象物之法,无施不宜。”
该图右下有者自题三字诗一首,“扶河汉,触华嵩。普厥施,收成功。骑元气,游太空。”款署“所翁作”,钤朱文方印“所翁”、朱文圆印“雷电室”和朱白文相间印“九渊之珍”。题诗可谓画意的题解,画家绘龙,是要表现龙叱咤风云、势震山河的雄壮意气,赞美龙布雨九土、施恩于民的德泽,以此来比喻大丈夫的事业。元虞集《道园学古录》题陈容《二龙图》-段文字,也表达了相同意思,题云:“君子受民社之寄,岂以弄戏笔墨为能事哉!其必有托兴者矣。吾闻君子之治斯民也,作而新之,如震斯惊,时而化之,如泽斯溥,于以致雷雨满盈之功,于以成天地变化之造。是故勇以发至仁之心,诚以通至神之迹,则善体物者矣。欲观龙之所以为龙,陈侯之所以妙,诚以此求之也乎。”相互印证这些论述,对我们了解陈容画龙的创作意图是有帮助的。
陈献章的书法与落款
广东明代较早的书画家要属陈献章了。他是个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学以静为主,字公甫,号石斋,新会人,卒年七十三岁,谥号文恭。他在绘画方面,据说会画梅,作品不知是没有流传下来,还是根本不会画。他的书法,初学苏东坡,后仿“二王”参以怀素。晚年住在山中,缺毛笔,以茅根代之。他制作了一种茅草笔,因为以这种笔写的字,似龙飞凤舞,后人就叫它为茅龙笔。他的书法真迹作品,落款多是“献章”、“公甫”、“石翁”;假的作品,有落“白沙”、“白沙子”。其实,白沙是个地名,“白沙子”是门人恭维他的号。因此落“白沙”、“白沙子”款的是不恰当的,一般都是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