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部版画的当代启示

2015-05-30盛海波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版画四川贵州

盛海波

2014年11月5日,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穿越地平线西部青年版画家作品展”组委会主办的贵州版画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版画作品交流研讨会在西南民大航空港校区艺术学院心韵楼研究生展厅举行,四川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民大版画专业领衔导师甘庭俭教授,本科负责人付业君、卢云鹤老师出席了此次交流研讨会。在随后的发言中,甘庭俭教授以及二位老师对此次活动展出的贵州版画作品做出了详细的解析,对两地区版画发展现状做出了深入的比较,所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本次活动共展出贵州34幅版画作品,其中不仅包含王建山、朱建坤等名家作品,也有贵州在校学生作品,客观的反映出贵州版画发展的现状。贵州位处祖国的大西南,众多民族的聚居区,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难以言表的意境美。贵州版画创作得益于民族性,建立在历史内涵、意境美之上。贵州的艺术家也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远离闹市,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不被所谓的主旋律所束缚,创作出的作品更加贴近内心,更能表现生命的真善美。34幅作品中,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民族题材;第二,自然风光;第三,个人心灵感受。其中民族题材版画值得注意。版画作品不在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现实生活场景或者人物形象的客观再现,而是依附在贵州文化、民族、地域特色之中。现代版画离不开具象性的对客观物象的视觉样式的模拟、描绘、再现,同时也以主观的抽象性去理解、感受、表现,是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的过程。以王建山老师早期作品《璀璨的阳光》为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画面中传统的民族素材苗女形象,而是一个个大小不一、有虚有实、错落有致的圆点、圆圈、圆形,这也是构成画面的主要符号元素。通过分析作品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对具象载体(苗族少女、图案、饰品)的采集与重构,使具象的对象抽象化,在经过抽象符号的重组构成了画面。从王建山老师作品创作方法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题材虽是传统的创作主题,但在创作手法上应该敢于创新!

作为四川青年版画人,我们站在前一辈老版画家的肩膀之上,身处四川版画这片沃土之中,对四川版画的延承与发展责无旁贷。四川黑白木刻在中国版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板版画家创作出了众多不朽的佳作,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些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然有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但时代在改变,创作主体人也不同,因此我们青年一代更多的是要抱有扬弃的态度,采用批判的眼光。结合此次活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四川青年版画人深思。第一,心态问题。艺术是种生活方式,相应带来的荣誉只是个人艺术创作的衍生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油画国画市场相对火爆,而版画市场相对理性,版画艺术家们更像是画坛中独行的忍者,潜心地做着自己的艺术,也正因为如此版画作品仍旧持着很高的艺术性、纯粹性。作为青年版画人,更不能抱着功利的心态从事艺术创作,为创作而创作。第二,作品题材。从我所了解的四川青年版画人作品创作题材主要分为两大类:首先,较为多数的是延承四川传统黑白木刻的藏族题材。以徐匡老师作品为例,精致的刀法,细腻的灰色变化,近似素描的黑白木刻独树一帜。很多青年版画人学习迷恋于此,殊不知徐匡老师作品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反应了当时藏族同胞当家作主、重获新生的精神状态,这是建立在他长年在藏区考察生活,设身处地的获得自我感受的基础之上。简而言之,只学表面符号,不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思想感受,艺术创作脱离实际生活。我想在此引用陈丹青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心中的疑问:“没有照片,我们还会画画么?”其次,还有一部分青年版画人在技法上寻求创新,但作品空洞,追求形式主义。这样的作品可能在短期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长远看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有标新立异,有机取巧之嫌。我认为版画创新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应多从版画根本属性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形式固然重要,但需要内容支撑,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不会显得空洞。就黑白木刻而言,技法发展至今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如何在众多可能性之中寻找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次交流研讨会成功举行,有益于加强四川贵州两地版画群体的交流沟通;有益于对两地版画作品更理性的认识;更对四川青年版画人的自身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版画四川贵州
A gift I treasure
版画作品选登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