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三条中庸之道
2015-05-30马惠娟
马惠娟
【摘要】《论语·庸也》有这么一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不偏叫中,不复为庸”。我们现在常说一句话:凡事不能强求时,那么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古以来,“中庸”这个词似乎一直都与善恶不分、立场不明、明哲保身等贬义词等同,而我却以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都是过犹不及。那种在进退取舍之间适当把握尺度、游刃有余者才称得上是正确的中庸之道。此道应用在育人上也就是一种尺度教育艺术。
【关键词】班级 管理 中庸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97-01
适当把握对学生教育的尺度,班级管理工作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班主任也该懂一些中庸之道。主要的有以下三条: 一、关爱而不溺爱
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这首先得充满对学生的爱。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真心地听从你的教导。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但爱也得把握度,过分的爱就变成了溺爱。当学生犯错误时,还抱着“爱”的教条一味迁就和宽容,就会变成对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袒护和纵容,走向了爱的反面——害。
班主任管理班级中,有两点是大忌的。一是拼命的护短。二是千方百计地遮丑。你的学生也不会领情,反而,其他学生纷纷效仿,弄得你班主任焦头烂额,工作无法开展。
二、要求而不苛求
几乎每个班主任每天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纪律和卫生的,有关于学生个人修养的,还有关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不一而足。基本上每个要求都是针对全班学生提出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还常会在提出要求之后再加一句“谁要是做不到将会怎样怎样”之类的威胁。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也就是说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为达到此期望,班主任常常祭出“严师出高徒”这把利剑来督促学生安慰家长。“严”是要求学生对学校纪律、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遵守和坚持。可是一旦过了度。就成了蛮横霸道和不近人情。片面地对学生的要求,其实是一种苛求,而这种苛求的背后则体现着教育的专制。因此, 班主任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好“要求”与“苛求”的界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应是一个理智的人,他必须承认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因此他们的主观努力也表现为有限性和一定的有效性。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差异性,不承认主观能动的有限性,而是一味苛求学生去达到同一个标准,必然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厌倦学校生活,最终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将他们推向了教育的反面。
其次,班主任应是一个智慧的人,他知道对学生善良文明、上进健康等内在的旨在教化心灵的要求应是刚性的原则性的,对品学兼优、专长出色等外在的旨在应对高考的要求应是柔性的有区分性的;智慧的人当然也知道对学生的要求要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既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要让学生能通过努力做到。
再者,班主任还应是一个善于赏识的人。他懂得欣赏学生,能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能看见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同时能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我有一个体会:你经常说一个人行,结果往往这个人真的就行了,你常说某人不行,这个人也就真的不行了。以这样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学生会乐意接受,甚而渴望你的要求。
三、亲近而不亲密
班主任首先要尽可能的平易近人,接近学生,多找学生谈话沟通,可以嘘寒问暖,可以提醒学习纰漏,从学习到生活起居无微不至。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与学生的隔阂感,培养学生与老师的亲近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既是可尊敬的师长,又是可信赖的朋友。因此,他们就会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信心倍增;班主任的批评是对自己的鞭策,及时改正;当然也能理解班主任为了他的成长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
但我们也要注意,不可亲近过度,淡化甚至消除了师生间的界限。班主任与学生的过分亲密,会抵消老师这个角色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当学生犯错误时,常会以“哥们兄弟”的身份要求班主任无原则地宽容,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怨恨心理,反而师生间真诚的交流,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严重者将会导致班级涣散,违纪现象不断。可见,班主任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讲究一定的距离,并且要使这“距离”产生出美来!既不能不亲近,也不能太亲近。
好的教育应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尊重和快乐,体验到成就,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谐相处,共同成长。中庸之道对“度”的讲究和实践,正是到达这一乐园的一条花间小道,虽狭窄但却沿途风景无数。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权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