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引热议
2015-05-30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黄冈这座位于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优势渐失。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后来居上,抢走优质生源,以及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让无数优质师资力量被挖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自媒体于2015年4月6日刊载相关报道以来,黄冈中学造就的“神话”及其破灭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多维解读
教育越公平,“黄冈神话”越远
黄冈中学曾经的升学优势,是那个年代并不怎么公平的教育的产物。它多年来引以为荣的奥赛加分和保送,全国一张卷时的“命题权”,过度集中的优质教师和优秀学生,不正是缔造“黄冈神话”的现实基础吗?而现在,奥赛与高考脱钩,且不再加分、不再保送,让黄冈人借以超越他人的“优势”一时丧失,但对于其他学校和学生而言,却是公平的结果。不因“奥赛”而加分和保送,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在“起点”上更公平,这正是高考改革的题中之意。
另一方面,全国各省自主命题改革,更大地发挥了各省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彻底打破了“猜题押宝”式教育、打破了“小圈子出题”的可能,实现了各省教育的“求同存异”“差别化选拔人才”。各省因地制宜的高考设计,对于各省考生而言当然是一种公平,不公平的“黄冈”高考话语权被打破,“限制”了黄冈而“公平”了其他地方。尤其是近年来教育均衡化的改革,解决了优势教育资源的“扎堆”现象,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公平的方面转化分配。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城乡教育差别的拉近、优势学校与相对不优质的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均衡。这正是公众期待和改革者希望看到的教育资源的公平取向,也正是导致“黄冈神话”不再的根本原因。
黄冈中学走下“神坛”不是教育的胜利
在黄冈中学屡创教育“神话”的那些年,许多人对它都有一种源于“成功学”上的崇拜。于是在黄冈中学优势渐失的当下,人们也由于它不再符合其对这所学校的期待而产生了埋怨心理。事实上,民众在黄冈中学今非昔比的命运中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心理,很大程度上也是教育本身投射给他们的观念反映。在升学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成与败的逼仄现实中,学校需要一个教育“神话”来为自己揽得更优秀的资源和设施配套,而民众也更需要在这样的“神话”中为自己的孩子找到奋斗的基点,这种逻辑不仅让一个个教育“神话”被不断地创造,也在客观上加剧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偏差理解。
教育本不是竞技的跑马场,它也不需要“神话”的光环来装点自己,它需要的仅仅是平淡的外部氛围。因为教育的真正作用在于通过知识的熏陶去完成个体人格的培养,从而促使他们找到改变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总将教育吹捧到一个高大的“神坛”上,那么,这脱离教育规律的培养方式总有一天会因为看不清脚下的路而摔得粉身碎骨。可喜的是,黄冈中学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被请下了“神坛”,其离平淡的教育似乎又近了一步。然而,这却并不是教育的最后胜利,因为类似“神坛”的搭建,早已在民众对教育的不正常理解下,在其他城市渐次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