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体字,别忙着进课堂

2015-05-30肖时忠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思想性造字繁体字

肖时忠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先祖通过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法造字,给予了汉字以丰富的联想意义。据了解,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正因为汉字能表意,所以汉语有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其他语言所没有的“意会”。象形字,我们能据其形明其意;指示字,我们能根据其指辨其意;会意字,我们能从其构成会其意;形声字,我们能从其形旁猜其意。更有贤者,从汉字析出人生哲理。如一“人”字,简单的一撇一捺,揭示出入生互相支撑的哲理。

然而汉字经过简化之后,去其构件,表意部分省略,很多字已难以会其意知其义,如“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刀下有人头,仑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对汉字“意味”的破坏。那么,是否得真得让繁体字进入课堂,重新回到“繁体”时代?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其一,从语言的功用来说,工具性是它的第一功用。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既然是工具,理当追求简单便捷。繁体字有些确实能够更好地“表意”,传达一些朴素的道理,但确实给识字与书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孔乙己》中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过甚至模仿过之后,有几个能写出这些繁体字?写出来之后又有几人能正确读出它的音?估计很少很少,甚至语文老师也很少能做到。比较利弊,权衡轻重,简体字简单易认、易记、易写,更适合于工具性的特点。再让学生学习并使用繁体字,肯定费力不讨好。

其二,从汉字本身来说,其“思想性”常被忽略。很多汉字,确实包含着生活含义、反映了祖先智慧,这在繁体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汉字的“思想性”处在极其边缘的地位,很少人去刻意关注。汉字的“思想性”不点不明,一经点破便会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同感。比如说,给你一个繁写的“亲”字,你会联想到要“常回家看看吗”?给你一个繁写的“爱”字,你会感悟用心才是真爱吗?即便你是老夫子,也未必能瞬间联想到其“思想性”。因为,使用繁体字的古人很少留下字的思考,使用繁体字的港台同胞也很少留下字的哲思。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弘扬这种“民族文化”或“国粹”,而大兴繁体字。

其三,从学生学习的目的来说,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是交际的需要。汉字蕴含的朴素生活道理或者说哲理,这种奇妙的“思想性”并不是学生所要关注的。汉字的这种“思想性”,作为文字研究者咬文嚼字,推陈出新,著成作品,供人茶余饭后品评品评,未尝不可。但是,想要发扬光大,让每个学生明白每个汉字的“思想”,大兴“繁”学,这可是比孔乙己还孔乙己了。

当然,笔者并不是想阻隔学生与繁体字。其实,对于文字爱好者、书法爱好者,或者兴之所至的同学,偶有学习,偶有发现,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助其洞开一片新天地。但是,让繁体字走进课堂,学生不但不买账,而且很受伤。

——摘自“湖南新闻网”

点评

文章先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承认了繁体字的优势和简化字的劣势,认为简化字在某种程度确实是对汉字“意味”的破坏。但紧接着笔锋一转,认为繁体字的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让它重回课堂,并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论证:一是工具性是语言的第一功用,二是汉字的“思想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是交际的需要。这三个维度无一例外地要求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当然,作者也并没有就此否认学习繁体字,但这种学习可以是在其他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本文结构清晰、论述有理有据,是一篇规范的时评文。

猜你喜欢

思想性造字繁体字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哈哈镜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