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搞照”拍到纪念馆的双重警示

2015-05-30司马童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无知者分寸南京大屠杀

司马童

两个年轻小伙,诸多诡异表情,这种被称作“恶搞照”的夸张留影,倘若只是出现于寻常的旅游景区,倒也不失搞笑或彰显个性。然而,这组照片中的主角却拿民族的苦难和伤痛作背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嬉笑表演、荒唐作态,则根本就是“无知者无畏”的恶心、可恨之举了。这种“恶搞照”,居然还流传网上丢人现眼,如今招致公众的一片斥责,实在可称是咎由自取。

拿“不雅”当有趣,以浅薄显“个性”,这在像纪念馆等一些特殊公共场合,其实已非鲜见罕闻,且在国内国外都有发生。

2014年6月,河北保定清苑县一座烈士陵园内,一名少年在英雄纪念碑前做出“不雅”动作,还踢倒了一块墓碑;稍早之前,英国媒体也报道了社交网站出现了上万张无良自拍照,许多外国青年游客在位于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凸起的石头上倒立、跳跃,甚至对镜头竖起中指……如此种种,引入深思,更应有所警示。

警示之一,历史固然不容忘记,但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个个都会像大多数人所期望的那样去缅怀历史、牢记伤痛。所以,个别年轻人不分场合、恣意恶搞的不妥表现,恰恰也说明了,无论是家庭的灌输、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影响,我们在这方面的耳濡目染,其实还做得比较乏力,至少不是十分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让受教育者懂得轻重、把握分寸、区分场合,亟待给力的地方还有不少。

警示之二,设立纪念馆的意义自不待言,可也需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到,现实当中,总有个别“奇葩”之人,时不时会做出“恶搞”之行。这方面,南京“江东门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称:“恶搞照”并非个例,“有的人合影时,表情嘻嘻哈哈;还有人会跨过水池,直接站在雕塑底座上;更有甚者,还会坐到屈身逃难的老者雕塑上去拍照!”而管理人员的好心劝阻,却还常被说成“多管闲事”。因此,除了必要的文字提示和口头劝阻,对于有些特殊公共场所中出现的执意“恶搞”行为,就不能过于宽容,或以舆论谴责直曝其丑,或也可用“旅游黑名单”给其教训。

“恶搞照”拍到纪念馆的双重警示,说到底也是必须加大旅游文明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这当中,事涉公众的大教育,还得鼓励和发动公众来参与、来深入、来扎根。譬如,这次南京纪念馆前的“恶搞照”事件,看起来可能发生于夏天。但有了网友的“齐抓共管”,就能让类似的“不雅怪照”难逃被揭,并成为“负面教材”的局面。

2014年2月,我国以人大决议的形式确立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并分别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以国家的名义号召国民牢记历史,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然而,仅有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更鲜明的态度和更严厉的措施,对于什么该倡导、什么该禁止、什么该惩处,划出是非分明的底线,澄清教育与文化环境,确立鲜明的价值导向,让每个国民明确区分哪些永远都是观念与行为的禁区。特别是在历史教育有系统周期的情况下,还须将尊重旅游地的历史与尊重历史情感,变成人们的基本常识和行为准则。

——摘自“光明网”

点评

文章首先指出中外类似“恶搞遇难同胞”雕塑的做法其实是“无知者无畏”,是浅薄的表现。接着,从两个方面提出“警示”:教育的缺失导致受教育者不知轻重、没有分寸、不分场合,管理的缺失导致一些人的言行举止无所顾忌。作者既是在提出警示,其实也是在提出解决之道。最后,文章上升到国家层面,从更高的层面提出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全文高屋建瓴,批评中肯,分析全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无知者分寸南京大屠杀
说话的分寸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无知是这个世界的皱纹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婚姻的智慧,是分寸和界线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