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网络语言不如文明规范
2015-05-30左崇年
左崇年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中,网络语言使用量剧增,网络语言像流行感冒一样流行起来。从“打酱油”开始,到“做俯卧撑”的流行,再到“吊丝”和“菌男”“霉女”“妹纸”的时髦,在语言表达中,把正规汉语肢解得七零八落的网络语言,已经走出了网络的范围,闯入了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让“杯具”变成了真正的语言“悲剧”。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活跃,语言也在多元社会中分裂出“转基因”“语言产品”供人们消费。网络语言的发展补充了现代汉语浩瀚的词汇,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语言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了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上的不足,使语言发挥出了更为广泛的交际作用。它可以用来促进社交,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网络语言本身没有罪,在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互动,适当使用网络语言,幽他一默,也未尝不可,人们有使用网络语言的权力和自由。网络语言是现实生活中的“盐分”“味精”佐料,有着“起鲜”的作用。但是我们应看到,一味沉迷其中,习惯了所谓“时髦”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使语言变得贫乏、单调、粗俗,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严谨性。滥用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甚至形成了某种语言公害。
尤其是如今人们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络语言,有的已经是“走火入魔”,成了语言垃圾。一些肤浅的、低俗的、愤世嫉俗的、玩世不恭的、哗众取宠的网络语言已经是到了戏说、恶搞的程度。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络语言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语言是人类思维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在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时,语言是否文明,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养、思想道德、语言艺术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广播电视节目作为舆论场,应该带头规范用语。各种广告当然要语言生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是广告作为一种产品宣传媒介,应该规范用语。否则,不仅会造成语言混乱,而且会制造麻烦,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给消费者带来利益损害。
笔者以为,禁止广告中网络语言不如对其进行文明规范,不如编一本“网络语言大辞典”,对其使用的范围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哪些“网络语言”只能在网络空间使用,哪些不能在新闻传媒中使用,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从而让网络语言在一定的场合和空间使用,让网络语言文明规范起来。
——摘自“南京文明网”
点评
对于网络用语的兴起,作者并未否定其有积极的一面,因为网络用语一方面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用语仪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离开那个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造成交际上的不便,所以作者又认为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规范,让网络用语也有一定的使用界限。作者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用语,这符合时下网络用语井喷式发展的现状。如果对其一刀切,无论是禁止使用还是鼓励使用,都会给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