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蓝”成网络热词
2015-05-30
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出现的蓝天让人欣喜。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词汇——“APEC蓝”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人们在享受蓝天白云的同时,也增强了彻底治愈城市污染顽疾的信心。
其实,保障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对东道主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在会议期间,环境保护部组织十几个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检查,华北多地采取一系列保障蓝天的严格措施,启动重污染天应急预案。事实证明,人为减排控制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人为干预能够治污减霾。
谈及“APEC蓝”,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要感谢各位,也感谢这次会议,让我们下了更大决心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有利于我们今后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他还表示,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呢?《人民日报》给出的建议是:“铁腕治污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雷厉风行的作风,在APEC会议后应当持之以恒。避免以邻为壑、加强区域协调,同样是可供借鉴的资源。”
多维解读
留住“APEC蓝”不靠运气靠人为
“APEC蓝”有力地证明了治霾并非总要靠运气“等风来”,人为减排控制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人为干预能够治污减霾。然而,此次“APEC蓝”毕竟是以北京及周边地区采取限产、休假和停驶等措施换来的,有的还是临时不得已而为之。从短期有效干预到长期彻底治愈,还有赖于克服各种困难,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APEC蓝”成为常态。
从长效机制看,此次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相关省市联合治霾行动体现出的一盘棋互相协同的步调。下一步,如何借鉴本次治理的经验,在重污染极端情况下以及常态化治霾减排工作中,推动建立跨区域联动长效机制,获得制度保障显得尤为迫切。雾霾的成因是长期困扰人们的疑团,天气因素、秸秆焚烧、钢铁等重污染行业均曾被列为可疑对象,但都缺乏铁打的依据。其实,环境污染涉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需要系统地解决。从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历程看,没有立等见效的特效药。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留住“APEC蓝”,更要留住责任
“APEC蓝”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新的美感,但是这一成绩的取得最关键在于全国都在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不仅仅加大了对生产企业的排查,同时车辆出行更是单双号限行,连百姓焚烧秸秆也放在了政府日常工作的首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APEC蓝”才得以横空出世,久违的美景终于呈现在了百姓的眼前。再者就是,在大城市里再也看不到拥堵现象了,人们的生活更多了一种恬然安适的感觉。APEC结束,我们不仅要留住“APEC蓝”,让我们的生活永远美好,更需要留住我们的责任。
政府部门的责任是什么呢?继续坚持环境治理,将环境治理工作常抓不懈。只要地方政府加强责任心,将环境治理纳入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何愁蓝天碧水唤不回?
政府要时刻强化问责,百姓的责任感亦不能松懈,尤其是百姓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更关系到环境治理的好坏。百姓要有发展意识,要多多参与植树绿化行动,爱护一草一木,出行时尽量少开车,尤其对政府所提出的秸秆禁燃工作要支持。只有在生活和劳动中将环境治理的责任放在第一位,“APEC蓝”才会长久。“APEC蓝”扮靓了北京城,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蓝、这样的美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