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上北大上技校,勇气还是一时意气?

2015-05-30石平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周浩技校革新

石平

前段时间,青海小伙周浩从北大退学去读技校的新闻引起舆论热议。众说纷纭当中,有一句话最引入深思——“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

坦率地说,周浩的“成功转型”在我们的社会很少见。这位从小喜爱拆分机械的孩子,恰巧是一个拿下高分的“学霸”。正因如此,他才遭遇了老师和家长强迫上北大的压力。假设他高考失败,上技术类院校的愿望会不会反而早就实现了呢?同时,也正因为他走了一段“辉煌的弯路”,在技师学校才能得到吃小灶的礼遇。搬出同样的假设,在技校校长眼中,一个酷爱机械的“学渣”,会不会也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呢?

只有理解“牛人”尚且有如此的遭遇,我们才能体会常人做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北大某学院副院长曾感慨回乡时的亲身经历:村里的穷亲不让他走,想让孩子上学,理由是上了北大就能“找个稳定工作”;村里的富户请他吃饭,直接就问上北大“需要多少钱”,理由却是上了北大就能“当大官”。听到这样的“理想”,再看看火爆的北大、清华亲子游,足以感受在我们的这个社会,对学历和名校的迷信和依赖,是何等的沉重。

还有更加复杂的现实因素。许多单位招聘新人,第一关就是把名校生拣出来,把非“985”“211“毕业的简历扔出去;许多职校技校,看起来“挖掘机很强”,进去方才发现并没有多少开挖掘机的机会。面对这样坚硬的现实,又有几个人能勇敢地放任孩子去率性而为。

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时又无奈地为这种限制增加新砝码。如果说创造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打通、多种学习成果相互交融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就要打开限制知识流动的闸门,凝聚共同的破局力量,使得兴趣自由翱翔,创造力得以择土生根。

一位学者在阐述创新时曾有过很贴切的比喻,“要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创新的活力在于人,中国制造要升级为中国创造,首先需要一场思想的革新。我们需要改变流水线简单造物的方式,也需要克服分类贴标签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微观层面,制造与创造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以完美复制,依靠简单的投入拉动,后者则生长于尝试当中,只有给人更多的主观能动空间,才能增大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经过复杂的协调和艰难的转变。当此之时,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时不我待。只有每一位决定孩子人生发展的当局者都拿出勇气,敢于摆脱功利窠臼,敢于进行创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学习的立交桥,最终实现“车来车往”。

一一摘自“人民网”

点评

周浩不上北大上技校的事之所以能引起轰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偏见。作者认为,就是这种偏见,让很多人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才是这个社会最缺乏但又是最需要的东西。从这个层面讲,周浩无论在哪所学校,只要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并为社会服务的话,他就是一位成功的“转型”者。鉴于此,文章后半部分阐述了“革新”的思想,只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得以革新,人才才能各就其位,社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有理有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引人深思。

猜你喜欢

周浩技校革新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Electron Correlations,Spin-Orbit Coupling,and Antiferromagnetic Anisotropy in Layered Perovskite Iridates Sr2IrO4∗
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
放弃北大读技校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技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