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奖女婿”是关系学思维下的蛋

2015-05-30李芗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奖得主诺奖蚌埠

李芗

这两天,众多网友被一块写着“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电子屏亮瞎了眼。这一标语的版权属于安徽蚌埠一中,原来,该校校友吉娜是新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夫人。据校方表示,这是为了激励在校学生向优秀校友看齐。

不知道蚌埠一中的学生们从这一标语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是否就此离诺奖的光荣与梦想更近了?反正,看到这一标语的网友们没有被激励而是“深受刺激”“原来这样拉关系也可以啊”……其实细细一看,“诺奖女婿”四个字可谓将乡土、宗族、门派、中西文化交流等各种元素尽揽其中,在这一关系面前,什么“同学”“老乡”“校友”“同门”“同宗”等一类关系,都简直弱爆了。

也许,校方压根儿并没有太多功利性,有谁能想到从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能成为诺奖获得者的夫人呢?因此,一旦消息坐实,自然是难掩高兴,不自觉生出些自豪感来——虽然,诺奖离我们很远,但诺奖得主的夫人离我们很近,很近。

这样的故事私下说说无碍,若是作为“品德教育”案例,公开张贴于校园内,就难免会受到质疑。如此公开攀龙附凤,这是要让学生们从中学到什么呢?一如学校有学生自嘲——“诺奖女婿”与学校有什么关系?是要教育学校女生嫁个好丈夫,为母校争光吗?

如果说拉关系、托关系是为了解决当下问题,那么,攀关系则是着眼于未来,是资源储备和市场开发。蚌埠一中表示,将来或许能够邀请到诺奖得主及其夫人来校做客。诺奖得主要来的话,会有多少领导相陪,带来多少社会关系,引来多少关注,引发多少名人效应啊——这一层关系能够给蚌埠一中带来怎样的机遇,确实有许多想象的空间。 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产生影响力。想当初,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少人都急于和他攀上关系。各种攀龙附凤争相上演,诸如“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祖上曾任无锡知县”一类新闻频出,以至于网友都忍不住调侃道:“看见都在跟莫言攀关系,我感觉不能示弱,于是我找啊找,找了一宿终于找到了:莫言他和我一样,都是男的。”

可怕的是,关系文化的盛行往往意味着契约文化、法治文化的疲弱。无论是攀关系还是维护关系,都要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在各种各样的关系疏通之中,必然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总结这两年的反腐风暴,哪件案子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哪一位涉案官员不深受关系学文化的影响,包括西门子、朗讯、葛兰素史克等知名外企也深陷这类关系文化中,制造出惊人的“贿赂门”。

任何一个集体行为的产生,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土壤。“攀洋亲…‘神祝福”事件不该仅是一则新笑林故事,人们在吐槽它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是否也有这样的文化因子,它会不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跳出来,左右我们的行为。

一一摘自《京华时报》

点评

关于这则新闻,不少人都从阿Q精神、诺贝尔崇拜症、攀亲戚情结等方面批评了学校的做法欠妥,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将眼光投射到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因素上。攀关系是着眼于未来的资源储备,名人效应会产生许多利益的想象空间,而这也是大家拼命攀龙附凤的主要原因。然而关系文化的盛行也反映出法治文化的瘦弱,我们在嘲笑他人的时候别忘了,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其实都有这样的文化因子.文章文笔流畅,于无痕中显示出了锋利之思想。

猜你喜欢

奖得主诺奖蚌埠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做自己喜欢的事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TIPS: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