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古诗不是减负,是瞎折腾
2015-05-30戎国强
戎国强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优美的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无论是旧式的私塾,还是新式学堂,都把古诗词的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上海专家却认为删去全部古诗不仅能为学生减负,也能为教师减压。按照他们的观点,小学语文,至少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而一年级的孩子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呢?就是“认字”。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这个负担和压力就是认字的数量。
我们知道,学习的内容当然包括认字在内的“知识”,但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任务。教育还要培养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感,它是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任务。仅仅掌握了“知识”,而无审美和社会判断能力的人,只是工具意义上的人。教育专家所设计的教育会把孩子教成工具——这是比删除古诗更严重的事情。学古诗是用来认字的,既然是认字,读什么不能认字,非要读古诗?于是,上海删除古诗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那么,读古诗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吗?萧红的《呼兰河传》脍炙人口,其中就描写了祖父教她读古诗的情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好听”是儿童喜欢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理由或原因。所谓“好听”,其实是语言经过有意组织,如儿歌、绕口令等,具有游戏性,才被儿童所接受、喜爱。古诗都讲究韵律,暗合了儿童爱好游戏的天性。而每一个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又各不相同。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年诵读古诗的经历,培养了萧红对语言的兴趣,对语言音律的敏感,可以视为她文学创作的最初的起点。“好听”,不一定要全部读懂,更不一定要把字认全,更不需要考试。
但是,上海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全部古诗,一些绕口令、儿歌的内容也被删除。也许,在他们看来,语言的好听不是“知识点”,游戏也不能认字,可以统统删除。
古诗成为负担,责任不在古诗本身,而在于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改,今天删这个,明天删那个,都是无用功。这不是改革,是折腾,折腾教师和学生,折腾社会,而教育还是原来那个教育。
一一摘自《钱江晚报》
点评
面对“古诗退出小学语文课本”的争议,作者观点鲜明,题目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文章首段,作者援引上海本地专家删除古诗的理由,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其进行批驳,指出:认字在内的“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任务,教育还要培养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感。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要把孩子教成工具”的做法。接着作者从古诗的用处、萧红幼时读诗的感受出发,指出“好听”是儿童喜欢读古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删除古诗违背了教育规律,是瞎折腾。作者见解深刻,可谓针针见血、入木三分,不得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