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千秋殊途同归
2015-05-30郑崇盈
郑崇盈
【摘要】古往今来,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其特殊的意义,一直是教育学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阅读、比较若干本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著,以期发现对于儿童教育问题上,中国古往今来的共性、特点、差异性和延续性,以对日后的教育和学习有所借鉴和裨益。
【关键词】儿童教育;历史;重要性;爱的教育
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内容,领域也涉及到品格、科学、社交、艺术、健康等等,对于儿童教育的著作也卷帙浩繁。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和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半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岁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由此可见,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于日后的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教育界或是家长现在都已经充分认可了这一点。
我国历来有训蒙教育的传统。秦汉就各有号为“三仓”的三种启蒙识字读本,都是向学童介绍日常生活事物,以识字为目的。而在这些著作中,最为著名的还是《三字经》。中国历来的观念是传统和严格,所谓“严是爱,松是害”,因此,在中国的古典典籍中,对于儿童的关爱,更多地体现为严格的制度和规章。成书于宋末的原版蒙学书《三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最早的《三字经》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著,又经明清人增补而成。它在识字启蒙的基础上注入儒家礼教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修齐治平、劝学励志的教育思想,涵盖了书、经、礼、史等小学知识,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五帝以下各朝代的历史系统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传播性强,妇孺皆知。
《三字经》以人性本善为开篇主导思想,其对儿童教育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认师长、学校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其次,提出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影响力。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昔孟母,择邻处”,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和抵制不利因素,消除有害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书中指出,家长与幼儿教师要身教重于言教,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表率,这是最最重要的。再次,关于儿童教育方法的问题,《三字经》在讲述孟母教子的“子不学,断机抒”之后,特别提出“教不严,师之惰”,其解说词更强调“师长之于弟子,不患无教,但患不严”,这十分中肯。第四,在儿童教育态度的问题上,强调坚韧、严谨、刻苦的教育态度。《三字经》中有一些有名的警句,如“教之道,贵以专”,“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勤有功,戏无益”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五,关于德育问题,《三字经》中,还穿插了不少故事:九岁的黄香“温席”,四岁的孔融“让梨”,讲的是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古圣贤的孔子尊七岁的项素为师;贵为宰相的赵普,勤学好读,自嘲以半部论语相太祖,以半部论语相今皇……书中共引用了古人十余人,说明他们如何发奋求学问,边引边议,颇为感人。虽然,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三字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封建文化的烙印,但是这丝毫不能否定该书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积极意义和指导价值。
同样,在国外,对于儿童教育问题的名篇著作也浩如烟海。这里笔者想提到的,是亚米契斯的名作《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原名Cuore,曾翻译为《心》)是著名意大利作家、教育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全书共100篇文章。《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和他们的家人师长。这些孩子中,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有的问题重重,当然也有一些幸福的孩子们,虽然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都爱朋友、爱亲人、爱师长,更爱自己的祖国。可爱、勇敢、坚强、善良,富有同情心。
《爱的教育》一书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佳作,其核心思想是教育孩子对生活和对社会的理解、发现和关怀。该书很好地诠释了教育儿童“如何去生活”的问题。《爱的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长,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一书可以说,为我们的儿童品格教育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典范,她告诉我们,所谓“爱的教育”必先有“爱意之心”,师长有爱心,学校有爱心、社会有爱心,这才是培养出充满爱心和感激的孩子们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爱心还不够,教育须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儿童,让他们在无意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教育的爱,并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去努力践行和影响身边的人。有爱心,有爱意,有爱的行动,才能培养出懂爱会爱的孩子们,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真谛。可以说,该书对于儿童时期的思想品格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相比中国古代的类似作品,该书更加的亲切,更易为孩子所理解和认同。
同样,在中国近现代,也有一位著名的提倡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的教育家,那就是冰心,在《冰心儿童文学全集》里面,爱的教育是冰心着墨最多、用情最专的情感教育方式。
冰心提倡培养儿童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少年儿童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启发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冰心创作思想中的一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本人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九》中这样向小读者慨叹:“小朋友,你若是不曾离开中国北方,不曾离开到三年之久,你不会赞叹欣赏北方蔚蓝的天!”
在对儿童的关爱问题上,冰心对儿童时期的环境和训练看得尤为重要。她主张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优美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对儿童进行有意义、有价值、有利于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训练。冰心认为童年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儿童生活的环境和这一时期所接受的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
冰心还重视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冰心长于写景和以景代情,哪怕是一时一地景色或刹那间的感兴,都能写得纯美简明,引人入胜。从踏上旅程开始,凡进入眼底的仪态万千的祖国风光景致,太平洋和美国大陆的水光山色以及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都自然地组织在通讯中,构成一个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读来使人如同与她同游共览,获得美的愉悦和满足。
除了冰心之外,中国近现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作家,也谈到了对儿童爱的教育的问题,其风格与冰心的风格迥然不同,但是,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同样为社会所称道和学习。那就是大教育家鲁迅。其对儿童教育的作品很多,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强烈抨击封建制度对于儿童教育和儿童思想的迫害和压制。鲁迅认为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很不重视。在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孩子只不过是父母福气的材料,所以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鲁迅把这种“只会生,不会教”的父亲叫做“孩子的父亲”。不过有另一种父亲,鲁迅把他们叫做“人的父亲”。人的父亲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鲁迅曾遗憾地写道,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以后只要“人”之父。鲁迅有意地强调儿童是“人的萌芽”,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使他们长大成人,就是要按人的标准去培养、教育儿童。由于儿童年龄小,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很大,所以其教育应该引导儿童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能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任何毒害。鲁迅根据中外儿童教育的经验提出父母是孩子的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封建家庭的父母往往用心让孩子理顺封建家庭长幼尊卑的秩序,然而在这污浊的环境下,心灵纯真的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父母对孩子不应该一味呵斥、打骂、使他仿佛奴才一样长大,也不应该娇纵孩子或者溺爱孩子。鲁迅还主张父母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不但有耐劳的体力,而且有纯洁高尚的道德,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
从中国的《三字经》,到意大利的《爱的教育》,从婉约的冰心的《寄小读者》到鲁迅的三味书屋,儿童教育是贯穿其中的主旨,无论中外,无论风格,都贯穿着对儿童的爱,对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孩子思想品格的锻造等等。儿童教育一直是我们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和专题,从古往今来的名家名作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1]衡平,三字经与训蒙教育,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7(16);
[2]朱芙蓉,三字经教育思想初探,邵阳师专学报【J】,1997(06);
[3]翟瑞青,儿童——冰心心中的一片绿洲,济南大学学报【J】,1999(09);
[4]林琳,论冰心的儿童教育观的形成及其特点,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J】,2005(06);
[5]洪锡英,鲁迅论儿童教育问题,兰州学刊【J】,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