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的国际经验
2015-05-30汪红梅
汪红梅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华文教育是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举措。作为华人华侨分布最密集的东南亚国家,其各国根据本国的华人华侨相应的出台了一些关于华文教育的政策,了解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政策,分析他们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对云南省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推动云南高校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华文教育;东南亚;国际经验;合作交流
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推广的一个举措。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根据本国的华侨华人也相应的出台了一些关于华文教育的政策,了解这些国家的华文教育政策,分析各国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对我国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华文教育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世界高等教育正呈现日益国际化的趋势,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1]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国际汉语学习需求出现增长势头,这为汉语走向世界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也为高校对外拓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力度,高校凭借其自身学科、师资等优势成为了系列计划和实施项目的重要承办部门。一些高校以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为突破口,早已迈开了向外拓展的步伐,而东南亚成为其拓展的主要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是华侨华人居住最为密集的地方,具有开展汉语传播的得天独厚的特有优势。笔者认为,中国高校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合作交流,必须借鉴东南亚华侨华人教育政策的经验,这样才能看清形势,发展华文教育合作交流事业。
一、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经验
(一)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教育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各国中保留华文小学、华文中学教育体系的国家,华文教育政策比较宽松,但是同化目的非常明显。其语言文化与教育政策始终贯彻“最终目标”,即国家最终只保留国民学校,以马来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这种同化趋势在2000年以来的政策中有突出的表现,如实行“宏愿学校计划”、小学用英文授课、强化“国小教华文”等举措。[2]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教育是多源流教育日渐同化。
(二)新加坡华侨华人教育
新加坡是东南亚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虽然近年来政府进行“华语推广运动”并修改华文课程纲要,但其华文学校已不存在。1999年,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母语在构成本国价值观、根源和认同感方面的重要性,把华文教育分作三个层次:培养华文文化精英的华文课程、普通华文课程、强调读写能力的华文课程,以激励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平。2004年政府进一步修正母语政策,对华文课程进行全面改善,并设立华文教育的特选小学,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3]可以说,新加坡的华侨华人教育是分层次的华文教育。
(三)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华侨华人教育
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正朝着公开化、合法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致力于使中文与英文和日文具有同等的地位”,采取措施提升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社会的地位:教育部成立华文教育协调处,与印尼全国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联合秘书处加强合作,在全国推广华文华语教育;把学习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国际性的华文学术交流提高本国华文教育质量。[4]同时,政府加强与中国在华文教育方面的合作,如联合举办汉语水平考试、恢复“印尼华文教师在中国的培训计划”等。
泰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放宽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允许各个华文民校从幼儿园到中学连续办学;允许各华校利用课余时间增加课时教授华文;允许华校直接从中国聘请教师来校教授华文;允许各年级学生选修华文;华文可以作为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2008年泰国将汉语课程全面纳入泰国2000所中小学,使中文与英文“平起平坐”。[5]
菲律宾的华校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政府对华校没有经费补助。2001年,为鼓励华人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政府要求高等教育委员会将华语,特别是普通话列入菲律宾各大学外语教学的选修科目。总的来说,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华侨华人教育是融入主流的教育。
(四)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华侨华人教育
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四个国家的华文教育近些年来也有所好转,但政府不予支持,经费由华社筹集。华校主要是补习性的半日制学校,不能同当地国民教育接轨,因此华校的发展得不到一定的保障和支撑。近年来,这几个国家在引进师资、编写教材、选送华文教师接受中国高校的汉语函授教育等方面作出许多努力。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阻碍了华文教育的发展速度及规模。[6]总的来说,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华侨华人教育是在困境中前进的。
综上所述,东南亚各国务实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促进了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各国对华文教育的政策放宽是有限度的。首先,东南亚各国教育同化的总体方针没有改变,随着各国日益重视本国的民族团结,并致力于本国主流文化的教育,都不同程度地从经费和政策方面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均如此。其次,各国对华文教育采取“本土化”政策,将华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进行教授,提高了华语的地位。但政府的本意是弱化华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功能,希望最终能够将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如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归国家教育司管辖。[7]最后,各国的华文教育普遍强调华文的商业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背后牵涉到各国复杂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这种功利性目的促使了华文教育的繁荣,但不容忽视的是,一旦政治、经济等形势发生变化,华文教育的政策也会随之波动。[8]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开展华文教育的启示
华文教育起源于东南亚华人社会,虽历经坎坷,东南亚华人华侨学习中华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时至今日,华文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教学对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地域的华文教育各具特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通过分析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形势政策以及对一些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笔者发现: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都有各自的特点,而总体上看基本都经历过“从华文教育创建到衰退再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华文教育随着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而发展,时而受到压制,甚至遭受到停办。[9]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华文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东南亚国家也对华文教育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可以说,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10]华文教育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华文教育前景乐观,尽管华文教育前景乐观,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华文教育的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面临众多挑战,例如: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政策问题,东南亚华人存在的民族认同感问题,经费、师资、教材问题等等。[11]还有的研究者提出,由于不同国家的华文教育具有各自的特征,他们的困境和面对的挑战也有所差异。也有的研究者分析了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一,华文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第二,华文教育将继续深化改革;第三,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12]
通过分析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政策后,可以发现:东南亚华文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华文教育政策和文献资料对开展我国华文教育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中国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华文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汉语国际推广效率,就要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由于东南亚国家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是华侨华人居住最为密集的地方,具有开展汉语传播的得天独厚的特有优势。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与云南省,由于云南省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云南省六个地州市与东南亚国家直接接壤,东南亚华人华侨中云南籍的人数占有大量的比重)。笔者认为,借鉴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相关政策,云南高校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合作交流。
云南高校开展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合作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首先,云南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具有一定的优势,云南省是重要的边疆省份,目前云南省又在建设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围绕这一战略,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根据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华文教育对外合作市场前景较好。云南省与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有浓厚的亲缘关系,交通便利,留学成本相对低廉,合作前景广阔。再次,东南亚国家开展华文教育的历史悠久,各国华文教育水平较高,都出台了各国的华文教育政策。最后,由于云南省的地缘和亲缘优势、云南高校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合作,可以推动云南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以提升云南省高校在东南亚国家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可以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云南籍的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对家乡的感情;可以加强与东南亚侨胞和侨团的联系,增进云南高校与东南亚友好合作等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国特别是云南省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合作交流。
结 语
从推动华文教育发展,促进自身对外拓展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云南高校有必要认真研究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探讨推进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策略。这对于云南高校的对外开拓,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的纽带,寻求更切合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校教育输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俊.华文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3][4][5][7][8]强海燕.东南亚教育改革与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7,137,137,138,138,138-139.
[6]唐羽中.CAFTA启动后东南亚华文教育状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9]张宝昆,伊继东,封海清.东盟高等教育多样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0]杨源.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原因[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3):64-66.
[11]陈真.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4):26-30.
[12]廖新玲.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八桂侨刊,2009,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