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05-30黄文英
黄文英
【摘要】教师应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数学课,让学生喜欢与同桌“说”数学,让学生“浪费时间”去“摸”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数学思想;方法
引言
记得毕业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教四年级数学,觉得还挺顺利的,第二年,我申请下来教一年级数学。可是,我却被吓到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可真是极品啊!不会扫地、不会排队就算了,我让他们指着题号“一”,他们指的地方千奇百怪,到处指,似乎不懂得我所说的“一” 在哪里;让他们写个字,也慢得跟蜗牛似的……一下子真是无法接受。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都在一二三年级轮回,终于淡定了,渐渐读懂他们了——正因为不懂才要教,只要从小奠定好基础,高年级就轻松了。
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教育在改革,学习方式在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一、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现行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样的学习有待于老师去指导、培养,否则课堂将停留在接受式、填鸭式的状态。
(一)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学好数学也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这样陌生的环境,心理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感,作为数学老师要严慈相济。在保持威信的前提下放下架子,多接触、多了解、多关心孩子,从心理上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课堂语言可以儿童化,把课堂“变成”有趣的乐园;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当孩子做错了,不要急着大声斥责,相反,要心平气和地给他讲解,这样他会更加喜欢你,从而喜欢你的课堂。
其次,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是关键。我刚接一年级时,发现好多孩子上课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对待学习也不积极主动,我看得出,他们不喜欢数学。我用尽各种方法,表扬、鼓励、奖励……特别是那些学困生,简单的问题就给他们回答,回答得还可以就让全班鼓掌表示赞赏……一个学年过去了,到二年级上册,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渐渐回到课堂上来了,学习数学更加快乐、主动、轻松了。
再次,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神秘感。一年级下册学习20以上,100以内数及加减法,我适当引入更大的数,二年级上册学习乘法我适当引入除法……点到为止,接着跟学生说这些以后你们到高年级会学到,现在要把基础的先学好,以后才能学习更难的。学生一个个表情神奇,表现出一幅很想知道的样子,每次看到他们的表情,我知道,我成功了。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遇到一些难题,我会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门槛。把学生当成动物、把学生当成植物、把学生当成老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喜欢与同桌“说”数学。
首先,老师要提供“与同桌说说”的机会。万事开头难,低年级的孩子刚开始不懂得怎么与别人合作,那我们就从“与同桌说说”开始,或许他们与同桌不知道说什么,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与同桌说,或许他们根本就是在说自己的小秘密……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其次,告诉孩子该说什么。比如,“ 3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后面的练习有一道“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我先与学生说第一组图:每个花瓶有3朵花,有4个花瓶,一共有几朵花?剩下的两幅图,我都让学生先跟同桌说一说,像老师那样说,再来汇报。我发现学生们不但动起来,而且说得非常完整。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若是思想的话,每人都会有两个思想。由此可看出,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信息,再经过分析、转化、吸收,得到新的认识。而让学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讨论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所以,我在安排座位时一般是一个优秀生配一个学困生,这样他们能互补,学困生能从优生那里获得一些更贴近他们表达方式的知识,优生的能力得以提升,何乐而不为?再次,等着,监督着。作为老师,不要急,第一次让他们与同桌说说,他们可能做不好,但是不能说他们不懂就不给他们说的机会,相反,正因为不懂才要多练习,他们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走下去听听他们怎么说,看看谁没有说,渐渐地,他们也就习惯了,也就知道怎么做了,合作也就开始了。
(三)探究学习要让学生“浪费时间”去“摸”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低年级的孩子,只要让孩子操作,可能很多老师都要抱怨,但是,我们反思过我们自己吗?
首先,学具教具都要准备好。想让学生操作,必定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学具。其次,要求要明确,老师要示范。如果老师没有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操作将是无效的。因此,老师要一步一步慢慢示范,甚至让学生一步一步听指令做。再次,边做边说。让学生将动手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就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最后,收好学具。操作完毕,应当让学生把学具收好,以防学生继续停留在玩学具上,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操作在教学中显得更直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绝对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不让孩子动手去摆一摆圆片,在教学20以内、100以内加减法,也绝对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不让学生动手去拨一拨计数器
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是一一对应和有序的思想。在低年级这两个数学思想尤为重要,在教学一年级认识1-10时,就该让学生明白一一对应的思想,每个数字对应的物品,在教学比大小时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在教学数数、乘法口诀……要渗透有序的思想,注意补重复,不遗漏。
其次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二年级开始,就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完善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再次是系统而规律性的知识。数学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只有将某一概念、原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对这一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应用起来才能灵活,才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比较某一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我教学10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时,我会让学生用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而在教学加减法时,我都是渗透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这样的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和有规律可循,学生学数学就能把知识、方法迁移过来,自学能力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孩子将来的教育境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的互动模式。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低年级数学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2]《怎样让学生爱上数学》
[3]《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4]《浅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5]《数学课堂运用讨论法的注意事项》
[6]《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7]《分析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