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艺术设计中的美术表达
2015-05-30王振梅等
王振梅等
摘 要:瓷器作为我国优秀艺术的载体,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并成为了全球备受追捧的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龙泉青瓷是青花瓷艺术中的重要代表,其艺术设计过程充分凝聚了我国祖先的智慧,传达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是融合我国多元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龙泉;青瓷艺术;设计;美术;表达
[本文系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项目名称:支持青瓷产品创新设计与产业提升的3D数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4C01052);项目名称:龙泉青瓷堆积化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编号:2014C010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龙泉青瓷艺术设计是我国民族多元、优良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瓷器上的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细致的雕刻和着色都是炎黄子孙的艺术和文脉的延续的体现。在我国古代,青瓷釉也是最早的色釉,可以看出,青瓷艺术对我国瓷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提及青瓷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代,即从烧原始青瓷的时候算起。具体可见记载中写到“传统青瓷素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青瓷文化的对外传播可追溯到十六世纪时,当时青瓷等艺术珍品销到了法国等国家,法国人民大赞青瓷的莹润玉质,并将它和穿着美丽的青色衣服“雪拉同”(舞台艺术的美好形象之一)相比拟。具体报道可以在欧洲历史文献中查到。
一、中国传统的青瓷艺术设计
谈及青瓷艺术设计,不得不探讨古代陶瓷从陶到瓷一步步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具体说来,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陶瓷、原始青瓷和青瓷三个艺术成长的主要代表阶段。按照古代艺术作品的研究体系,可以从工艺发展的角度来探究瓷和青瓷的各自发展和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始瓷是从陶到瓷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过渡性的艺术代表的产物,即青瓷的前身。
在古代瓷器的配色上,常采用含铁量高的瓷土来烧制配色,具体形貌可以在现在博物馆陈列原始青瓷中看到,由于烧制方法和材料的问题,配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总结和经验的积累,我国的瓷器工艺也在逐步提高,在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中,总结出了利用高含铁量烧制出配色美观、颜色饱满的瓷器新方法。在方法研究中发现,配色的饱满程度主要取决于在烧制过程的把握,只有充分掌握好烧窑的温度,并控制好窑炉里气体的成分和含量。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之一是一氧化碳,它作为还原性气体的一种,它的作用是可以把釉料中的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化合物,由于釉料中主要成分状态的改变,从而使瓷器的釉面呈现出明亮的青色状态。
从美学的角度观察,青瓷在外观的设计上十分重视器物的色泽,力求在饱和度上能够满足设计者的艺术表达。同一种颜色可以再具体细分,以表达设计者对不同情境的描述。所以常有诗者对青瓷歌咏赋诗,这使得青瓷的艺术价值上升到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以其装饰的唯美备受嘉誉,在此之后,相继盛起的官窑和龙泉窑的特点是外形温润且精美,历史家们将这两种瓷器的兴起看成是艺术家们对质地美的欣赏的偏爱,进而逐步取代了装饰美的地位。总而言之,两宋时期的色彩和颜料的绘制特点更倾向于和谐简单、花纹不华丽,这也与当时清雅秀丽的艺术风格相一致,体现出清丽脱俗、简单不浮夸的民族风格。
二、龙泉青瓷的艺术特点
随着宋代政治的日益衰落,青瓷的文化面临着衰败甚至产业停产的危险,青瓷在市面上流通的数量急剧下降。作为青瓷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浙江龙泉窑青瓷为保持中国青瓷市场的供求平衡,通过承袭了越窑和瓯窑的传统烧制风格,继续发挥自身的烧制特色。龙泉青瓷的鼎盛时期可以估测到南宋迁都杭州的时候,当时龙泉窑烧造的瓷器已作为宫廷御用。进而开始复苏的社会经济也为龙泉窑青瓷的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被海内外的商人们竞相追捧。当时最为盛名一时的就是,龙泉青瓷首创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两种颜色,被艺术家们称之为像碧玉和翡翠一样引人入胜。
众所周知,龙泉窑青瓷是中国青瓷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不仅仅是由于上述提到的外观价值和烧制技巧的出色,更是由于龙泉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大规模的产业分布。追溯到龙泉青瓷从北宋年间崛起到南宋时期的过渡,进而元、明、清多个朝代的持续发展,都是古代史书上记载的美学史上的艺术代表;如果再算上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龙泉青瓷的发展总共可以有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在这一段时期中,不论是烧制技术、艺术设计、美学价值、文化传播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因而被称为中国瓷窑生产中最具文化价值的一种青瓷。
龙泉窑厂址的确立和分布十分广泛,基本上遍布了浙江省南部的各个地方,主要包括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等十多个县市。因为占地范围广、产能大,在当地显赫已久,在近几十年,厂址之一的大窑青瓷古窑址已被收录入了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便长久大规模的保存,供后人学习。文物区内随处散落的龙泉青瓷碎片,都是有着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历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窑产品十分丰富,这也得益于龙泉窑广销海内外的刺激,使得龙泉青瓷以各种器皿的形式体现,在具体装饰技法和装饰材料上,也不局限于以往瓷器的简单的花鸟鱼兽,冬梅夏草;器皿的样子也不限于圆形,开始形成以饱满的莲瓣作为装饰的莲瓣碗。不仅仅是碗具,更有以动物和花果作为装饰的荷花碗、石榴瓶等等。各种精妙的设计和艺术的美观表达都体现了设计者的高深造诣和艺术水平。
龙泉青瓷的杰出艺术代表是其独创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两者的出现集中在南宋中期,当时由于龙泉窑青瓷的市场竞争需求和文化传播的推动力,龙泉青瓷开始努力提高自身的烧造水平,力求在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和艺术上的创新,并尽量突出青瓷中的“青”字。
为了解决青瓷釉色中的配色问题,即绿中带黄的色彩不饱和问题。在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集中研究了解决青的呈色问题的新方法和相应的制造工艺。具体表现为:考虑到釉层越厚,青色越如海水般颜色加深,所以制作过程中已由原来的厚胎薄釉改为薄胎厚釉。在煅烧工艺上,多次使用了石灰碱釉,在设计者确定了所要设计的颜色方案和艺术表现形式后,烧制者据此可以烧制出拟似大自然湖水基本色调的粉青和梅子青两种代表性作品。
诗中经常描述到,最美的绿色莫过于美玉,由于古人对玉的的喜爱,引发了龙泉青瓷在色彩上的创作美观。可以想象,面对一件碧色的如玉般的青瓷器,不同的青色却又不尽相同,湖光水色,海水深深浅浅的波纹,在室内放置时可以给屋内主人以悠闲而又宁静的感觉。
龙泉青瓷的艺术上的成就也跟其地理位置有关,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矿藏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为制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5]。
三、龙泉青瓷未来的美术表达
龙泉青瓷因其古朴端庄的造型、简洁秀美的文饰、柔和淡雅的釉色享誉国内外,即便因为各种缘故,期间停产了数十年,它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取代的,成为了青瓷艺术中最为靓丽的一笔。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青瓷的艺术价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龙泉青瓷艺术品应该在传承过去古典特征和优异文化的基础上,突破艺术形式上的简单重复,同时结合时代的背景和人们审美的需求,在青瓷的外形设计上突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并帮助提高人们的艺术品位。
像其他艺术品一样,青瓷制造的艺术家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并在作品设计中加入自己对于美学的理解,阐述各自的理想和创意,并尽量使人们产生共鸣。他们为龙泉为中国创造出极致的青瓷艺术品的同时,也用艺术的角度传达出了某种态度和生活的心境,从美学的角度将生活的种种赋予色彩化、丰富化。在艺术设计者的真实工作中,绝不是理论上的支持就可以完成的,好的作品都是需要懂得美、有艺术感的设计者们才能创作完成的。很多人在欣赏时发现,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青瓷本身的外观和图绘,有时甚至能够感触到艺术大师发自内心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传递着对青瓷的迷恋和爱。
四、龙泉青瓷的实用价值和美学特征
以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为例,其主要艺术造型可分为青瓷瓶、青瓷碗和青瓷陶俑三种,三种造型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其主要的表现共性为:1.简洁明快之美。龙泉青瓷的瓷器线条优美流畅,给人以潇洒自如的视觉美感,其刻花等装饰不浮夸,主要以保持原有的特色为目标;2.造型精致之美。龙泉青瓷具有细节和整体上的统一协调的特点,每一个瓷器的出品都是统一设计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设计者们的悉心推敲的,它制作十分精巧;3.圆润端庄之美。不同于其它青瓷,龙泉青瓷更倾向于加大曲线的弧度,并注重对称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大气端庄的感觉。
五、结语
总而言之,简洁、素面是青瓷的最高境界,龙泉青瓷正是抓住了这种美的表达方式,从外观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到色彩的配制都是用自身的质、形、色来协调展示其艺术魅力的。有人说,青瓷可以展现出人们各式的丰富情感,这在现代艺术表达方式上是很珍贵的。相信在当代,传统青瓷的艺术将继续演进和发展,丰富我国的艺术文化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小兵,秦厚威.浅谈南宋龙泉青瓷工艺成就[J].景德镇陶瓷,2006,(02):13-15.
[2]刘法星.浅谈龙泉青瓷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0):41.
[3]童静宜,邵燕飞.第四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隆重举行[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01):113-115.
[4]莫云杰,林志明,洪声保,刘水亮.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0,(06):52.
[5]翟翕武,何力迈.恢复龙泉青瓷的前前后后[J].中国陶瓷工业,2010,(06):111-114.
[6]赵建林.千峰翠色千年传千年龙泉千禧来——龙泉青瓷成功申报“人类非遗”始末[J].金融博览,2011,(02):51.
[7]徐定取.浅谈龙泉青瓷的釉色美[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8):151-153.
作者单位:
王振梅,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
林云峰,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
金逸林,龙泉市金宏瓷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