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015-05-30黄静惠
黄静惠
摘 要: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改良途径,最后探讨了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培养
当今世界各国处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发展局势之中,各国在构建互惠互利的战略关系的同时也在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中寻求自身发展和出路,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更多地落在创新能力的经侦。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当代大学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源源不断获取精神能源的加油站和输送站。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肥沃的时代土壤。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考能力的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当前,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片面的大学教育模式。不少高校目前走上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办学数据的歧路,盲目攀比数据、招生规模、行政气息过度浓重等,都影响了大学本身该真正努力和改善的方向,没有把办学的目标理清,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培养。另外,不少高校片面追求考证创收,利用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意外的国家规定考试外的冠冕堂皇的专业课证书考试等途径来诱导学生参见各种考证,进行各种考试创收项目,于学生而言,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證上,既扼杀了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空间,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二、学生创新欲望低靡。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成长环境优渥舒适,在物质条件上是最好的一个年代,而90后的大学生对个人的社会角色责任感薄弱,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历史使命,创新的欲望不强,缺乏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的科研精神,局限于课本的教科书,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更加要提供和改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客观环境。一、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要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发明的各项保护政策和优惠政策,并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国家保障和政府支持,加强现有的创新发明和自主创业的奖励政策,加重奖励的力度。建立包括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研究基金、创新征文、创新竞赛等制度机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同时做好科技推动生产力的转换机制,采纳更多地大学生优秀前沿的创新作品投入到社会大生产中,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二、加强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既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纸上谈笔,而是要一只脚踩在校门里,一只脚踏入社会,既要有理论学习,也要有社会实践。只有社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大学生,他们才能深入到最基础的生产环节中,才能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和火花。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进农村、进车间,深入一线,使自身知识储备有用武之地和实践之所;教师要注重引导,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突破和机遇,并把创新实践上升为理论层次。三、确立正确的大学培养目标,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校园的硬环境,如学校建筑改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等;另一方面要制订目标、积极倡导、落实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即一个活泼、激情、民主的氛围。(1)教育行政部门适当放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备的条件。行政部门不应该过多地插手学校的创新教育发展,而应该加大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举办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和座谈会,请相关领域的一线技术工程师到大学生身边来进行讲解和普及,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走出校门搞创新的欲望,打破僵化的思维和狭隘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树人工程,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共同联动的结果,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健全完善和谐的人格作为内在支撑,要有能够良好的耐挫力和承压力和坚强的品格。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建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整套教学体系,发挥教师在实践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