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疲劳的产生与对策

2015-05-30张海波蔡丽雯

东方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疲劳一体化课堂教学

张海波 蔡丽雯

【摘要】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承载于实践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也给教学设计好实施提出了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疲劳现象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本文在分析疲劳的类型和疲劳感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常见的问题和疲劳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思路,并进一步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列出了课堂教学中可以设定的情景,论述了节奏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一体化;课堂教学;疲劳

1引言

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突出能力本位思想。[3]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承载于实践活动中,学做练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的机制已经形成,而教学中如何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能,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功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学生的疲劳感的影响,前苏联教育专家格罗姆巴赫曾指出,必须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程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认为疲劳感的源自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主体因素,有学习的主体学习动力、兴趣、知识水平、学习和实践能力、健康状况等。一个明显事实是,积极的情绪能活跃大脑,使其兴奋,疲劳感难以产生,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神经中枢的机能。其次客体和环境因素,包括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难度和广度、时间的长短、内容和方法新颖程度和变化、学习环境与条件等。

2课堂上的疲劳

课堂上的疲劳现象有很多表现,主要是怠倦、消极应付、课上睡觉、懒于做课堂练习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过度疲劳会降低学习效率且使学生产厌学情绪。疲劳与学习效率之间往往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疲劳程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2]

1)真性疲劳

“疲劳”在辞海中的解释是“1.劳苦困乏。2.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3.因外力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不能继续起正常的反应。”

学习疲劳是人在连续紧张学习一段时间后自然发生的有机体体能衰退的现象,是为了避免有机体过于衰竭,防止能量过度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学习疲劳发生初期,患者只感到想睡觉或休息,认知能力略有下降。如果持续下去,疲劳就会蔓延到全身,使人感到浑身不舒服,周身疲乏,精神恍惚,认知能力严重降低。

学习疲劳是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混合物,其本质是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劳。在疲劳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与抑制、消耗与补偿的平衡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性反应,产生疲劳的感觉和表现,是一种需要暂停学习,进行调节休息的警告信号。

现在一些一体化课程改革了传统上的2节连排的方式,采用了半天连排、多天连排,甚至是多周连排的方式,这些课程安排方式无疑具有更好的连贯性,学生集中学习一门课程,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工程类课程中环境和条件准备也有了更高的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时间集中,工作强度大,短期内学习、设计、实验等任务重,学习的疲劳必然会产生,导致效率下降,效果打折扣。

毋容置疑学习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劳动,劳动是人智力和体力上的付出,产生疲劳是必然的,应对疲劳的有效方法是根据疲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调节和休息,通常认为人在反复做乏味的事情时更快的产生疲劳感,而做有新鲜感的、变化的事情疲劳感就不那么明显。

2)假性疲劳

相对真性疲劳,假性疲劳更为常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表现得疲惫懈怠,精神上游离不集中,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1)内在动因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缺乏求知欲,常表现为不想学习或开始觉得课程很好,有兴趣,稍遇困难兴趣荡然无存,其实都是没有学习目标的这个根本原因导致的。

(2)限于知识面和某些偏颇的观点影响,学生不能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意义,认为课程没有用,不想学习不想听课自然觉得课程乏味,产生困倦感;

(3)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前期学习努力不够,以致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表现松懈疲劳。

(4)课堂授课安排单调冗长,与90后的新人类求新、张扬的个性格格不入,疲劳感在不长的时间内扩散开来。

3)学习动因与疲劳

学生常说他们对某门课没有兴趣,其原因主要是主要有二,一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认为课程内容没用用处,而是他们认为课程内容没意思,“不好玩”不能吸引他们。学生学习动因有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因与直接的近景性动因。虽然近景性动因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持久的学习兴趣不会来自一时的“有意思”,应主要来自学生远景性学习动因。“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主观疲劳感受少,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情绪低落,浮躁、厌烦、忧虑、怠倦等就句产生心理疲劳,降低学习效率。”[2]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目标产生的学习驱动力较弱,直接的近景性动机起主导作用,其作用短暂而不稳定,容易受情景变化而变化,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和持久性差。很多学生往往课程开始阶段凭兴趣学习,课堂教学中的疲劳感可以迅速消减他们的兴趣,失去了学习兴趣后学习主动性明显减少乃至消失,表现为消极应付甚至放弃课程学习。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承担更重的促进学习和树立动因的任务。

3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反疲劳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应考虑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兴趣是高职高专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主要源泉,兴趣越大,情绪越高涨,产生的疲劳感越小。这就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行分析。

首先应期望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他们的远景性动因,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教育,甚至每一门课程的绪论课也是特别需要重视的,切实做好学习动因树立环节工作。在此基础上也考虑到学生特点,注意近景性兴趣的培养和气氛的营造,降低和延迟疲劳的产生。

针对真性疲劳应当讲究节奏,配合教学内容,营造高潮和舒缓期,适当让学生得道调节和小憩,延缓疲劳的产生。疲劳主要表现为学生集中度降低,一般情况学生上课的集中度图图1所示,随着上课时间的增加,集中度逐渐下降,教学效果逐渐降低,笔者任务课堂中较理想的集中度应如图2所示,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措施,使课堂呈现多波次的“小高潮”,提高学生集中度,降低疲劳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多情景设计

传统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典型的方式就是灌输,常有人称之以“灌”字,其中包涵了对死板的教学方法的否定,这也是课堂中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情景设计是有实际意义的,一体化教学为多种教学情景设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环境及硬件条件,场地相对宽裕,实验、实训设备丰富,可以采用讲述、项目训练、团队工作、专题研讨等多种场景设计实现形式多样化设计。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法多样性的学习课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配合媒体与教材才能获致最大效果。

1)讲授

讲授法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把内容说清楚讲透是其基本要求,但应注意此法存在的潜在问题:

讲授法中学员很少有参与机会,教师获得的学习效果的反馈不足,能运用的学习感官较有限,讲授法常忽略了学员的个别差异,且讲授法在增进记忆方面的效果较弱。有研究资料显示,听到一场讲演开始15分钟内容的听众中能够记住演讲内容的占40%;听到一场讲演最初30分钟内容的听众中能够记住最初15分钟里演讲内容的占23%;那些听了40分钟的听众,只能记住全部内容的20%。

为提高讲授的吸引力,改善平淡的气氛,可以采用悬念设定、倒序、预设问题的方法,使讲授变成讲故事、探密、侦破案件,极大地改善讲授的效果。

2)案例

案例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引入案例起着吸引学生投入话题、激起探索欲、暗示问题研究的意义等作用。载体案例可以以实例承载知识,由于其基于事实,形象性和说服力均十分突出。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最有效实际操作类技能的训练方法之一,参与者担任特定的角色,按照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自然而然的演绎出这些事件的解决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程度。

对于课程的关键环节,如行业的必备知识、必要技能、关键工艺等内容设定考核关卡,规定学生必须采用的方法、技术,必须使用的原理,必须达到的水平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防止学生遇到难点绕道而行[3]。

4)竞赛

竞赛也是练习和训练的很好方式,竞赛可以使学生的求胜欲望变为训练和学习的动力,可以分为个人竞赛与团队竞赛,时间周期可以是一节课、一次课或采用积分制一段时间,团队竞赛还可以很好地进行学生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的训练。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哪一种竞赛,教师都必须事先宣布竞赛方案及规则,并准备好奖励,如分数奖励、实物奖励、机会奖励等。

竞争会极大激励学生参与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很好方法,学生参与度和兴奋度在竞争中都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队,经过较多事先准备后安排竞赛,这样就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纳入到竞赛过程,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好处。

5)探索研讨

分组讨论,不设结论,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提高参与度,学生对于自己亲自得道的结论的理解更为透彻,记忆和运用能力更加强大。

6)团队项目开发

设定较大任务,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复杂度,组织合适规模的团队进行项目开发,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7)实物观察、实际操作

观察或其它方式直接认识和操作实物,形象生动,说服力强。更可以印证教学中的概念、知识和方法,加深理解,也可以很好的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气氛,使用图形、实物照片的形式也有类似效果。

学做一体课程的训练项目常常有一定规模,以团队为单位完成项目是常见的方法,团队协作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但对团队成员的考核则较为困难[3],因此团地设定要注意激励学生个人投入,防止学生“混”。一般来说团队规模越大,不认真投入的人越多,团队不宜很大,小型项目两个人最佳,必须由多个成员组成完成的项目,则应尝试规定团队成员的分工,确保每个人都完成必要的工作,并设定考核标准,防止学生滋生依赖懈怠思想[3]。

8)脑力风暴

脑力风暴法就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可以组织讨论小组就一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轮流记录发言要点,教师归纳总结。

除此之外还有播放音像、影视辅助教学、操作演示、实操考核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所适用的教学内容不同,编排和设计这些方法需要周密细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法都随着使用次数增多、进行时间持续效果降低,因为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降低了,要注意使用频度和节奏。

3.2课堂教学节奏控制

课堂教学也要张弛结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堂好课就像一场戏,既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轻松场合,又有令人紧张振奋的戏剧高潮。正是这样平缓与紧张的交替出现和逐步推进,才能紧扣学员心弦,达到最佳课堂效果。[1]

1)课堂活动的节奏控制

课堂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开始不集中,再延续原来的形式效果就会变差,应设计多种活动交替进行,实施时也应适时调整,如由讲授10分钟后安排5分钟的讨论,例题讲解后安排课堂练习,实操训练后,安排优秀学生示范等,活动的变可以增加新颖的感觉,提高学生兴趣,消除假性疲劳。进一步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2)课堂气氛节奏控制

赞可夫说:“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疑惑、恐惧、发窘和其内心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控制节奏,变换方法,提升学生兴奋度和参与度,降低他们的疲劳度。当学生表现迷茫,不能理解教学内容是时应放慢节奏,办教学起点降低,增加形象感强的教学方式,让他们跟上来;当他们因为内容浅显而缺乏兴趣时,则需加快节奏,适当增加难度;如果学生“感到倦怠、精神涣散时,就要及时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员的兴奋点,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思考”。[4]

教师可以通过悬念、问题的解答的揭晓、幽默或有冲击力的语言,甚至是眼神、手势把课堂气氛由平缓逐步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推向平缓,并为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高潮做铺垫。在这平缓与高潮,即“张”与“弛”的不断变化中,学员的精神状态始终处于最佳水平,如图3所示。

一次课开始由慢节奏开始,逐步将其推向高潮,并将教学的主高潮安排在下课前20分钟左右,此时学员电脑的兴奋点已被激活,思想高度集中,接收和投入效果最好。下课前十多分钟,学员注意力容易分散,可以安排一些课堂练习。

4结论

针对学情进行反疲劳设计是可以明显改善教学效果的,属于“新生代”的大学生更容易接收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因此考虑疲劳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另一方面适当的压力也是必须的,完全由兴趣驱动的学习是不现实、不客观的,因此课堂教学中考核也是重要的手段,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张运辅.浅议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J].教学与管理,1992,(6):27

[2]钱春旭.课堂教学中的疲劳感探析[J].教育科学,1995,(4):51

[3]张海波,蔡丽雯.高职高专学做一体教学中的成绩考核研究[J].职教论坛,2013,(5)

[4]徐小萍.把握课堂节奏[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3,(第8期).

本文得到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困惑地带与课堂教学误区研究”(项目编号:CFTD1204104,课题主持人:张海波)支持。

猜你喜欢

疲劳一体化课堂教学
浅析游泳训练的疲劳特点及恢复方法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如何有效消除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的疲劳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