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遮蔽与呈现

2015-05-30傅德锋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王铎杨勇学书

傅德锋

书法家杨勇

杨勇,《书法》杂志责任编辑、记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初评评委。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被常熟美术馆、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收藏。《美术报》《中国书画》《书画世界》及韩国《墨家》等作专题介绍。

参与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代女性书法文化史”及“中山近五百年书画名家研究”项目。论文《新时期上海书法创作述评》获第七届上海书学讨论会优秀奖,并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美术观察》《中国书法》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艺术评论六十余篇。

知道杨勇先生早已多年,但素未谋面。杨勇先生给我的印象,首先是一位对作者极其认真负责的编辑。我想,《书法》杂志之所以越办越好,有口皆碑,与编辑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仔细品读杨勇的作品,感觉他的书法基础功夫非常扎实。里面没有矫揉造作和刻意的张扬,有的只是对传统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只是借助传统笔墨来浇胸中块垒的儒雅和大气。杨勇在他的《学书感言》里有这么一段话,颇有见地:“书法家都怕别人说他的字没有个性,是‘集古字,所以大都喜欢‘遮蔽;而初学者又怕别人说他的字没有师承,是‘野狐禅,所以拼命‘呈现”。他所讲的这个问题,恰恰是当下很多书家所面临的一种困惑。

傅山曾这样评价王铎:“王铎四十年前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王铎的所谓“造作”,其实就是以古为法的一个磨砺过程。米芾四十岁左右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时期所作的《蜀素帖》和《苕溪诗帖》当中可看出这些作品虽然在大格局上仍与晋人书法保持一致性,但整体格调、意趣都已经完全是米芾的自家手法。他在传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显然,杨勇对书法的态度与此相类。他没有刻意去“遮蔽”传统,过早地体现自己的所谓“个性风格”,一心一意徜徉于浩瀚的书法经典,吮吸着古人浓郁的书卷气息。我认为,这正是他的智慧之处。譬如建造高楼,必须首先建造稳固坚实的基础,如果基础尚未夯实,而辄欲拔地而起,最终不过是“百尺危楼”罢了,他日即倒,何足道哉!

杨勇师法二王,主要着力于二王手札和王羲之《十七帖》,此外对二王一脉其他大家如孙过庭、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之书法也广泛参悟,书风很纯正。用笔精致细腻,行气畅达贯通,章法浑然一体,墨色变化自然。总体上书风比较统一,但不同的作品之间体现出了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简单地去重复,而是加进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他力求在用笔、结字上尽可能与古人合拍,而在具体的每一件作品当中给人以某种若不经意的细微变化,观之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不拘泥于某个法帖,绝不似复印机一般机械地重现古人之迹。这正是他善学的体现。

作为一位80后青年书家,杨勇这种既忠实于古人、又不泥古的学书方式,非常值得肯定。平日里,我常看到很多人的作品,创作意识太重,古意不足而习气甚多,初观尚可,再看无味,大多是追慕时风的结果。在展览文化背景下,对时风的追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必要的分寸尺度而一味跟风。杨勇的书法作品,古意盎然,气息儒雅,且很少像当下很多书家那样刻意做形式设计,而是以素雅大方为尚。这不仅反映出了他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也体现着他特有的古典情怀。他有着非常明显的价值取向,也找准了自己进入书法的切入点。

品赏他这些弥漫着魏晋风韵的书法作品,就可以感知他与古人之间进行着一场怎样的对话。他对古典与时风有着清醒而理智的认识,也有着辩证的理解。因此,杨勇之于书法,就不仅是对技法技巧的反复磨练,还有对书法本质精神的窥探。既关注书法的现在,也关注书法的过去和未来。为此,他同时比较注重书法理论,并且把他的这些认识和理解梳理成文。这些年,他发表了为数可观的理论批评文章,不仅文字功夫好,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认识高度。他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来观照各种书法问题,并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达给他人。因此,杨勇的书法就不仅有了广度,也同时有了深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杨勇感言

书法于我,并非一门倾注心力的事业,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条寄托人生情怀的通道。古代文人讲“依仁游艺”,书法在我的生命中是一种消遣的手段,也是与历史文化交流融通的途径。我一直认为,书法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技法如何纯熟,而在于通过追抚前贤认识自己,这个“自省”的过程尤为关键。

于个体言,人有幸与不幸;于时世言,人有遇与不遇。人之大幸,在于生逢盛世,又学有所成,既无温饱之虞,又能施展才华。我之幸,在于能从事自己喜欢之职业,并朝夕浸淫其间,更大之幸乃时时能得师友关爱与扶持。坦白讲,我之学书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来小豁胸中气,如此而已。能有今日之进境,已属不易。用功不多,感觉尚可,这是我唯一能够坚持下来的理由。

猜你喜欢

王铎杨勇学书
杨勇书法作品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ring-shaped magnet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s via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conditions∗
Quantum nature of proton transferring across one-dimensional potential fields∗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止哭
学书杂述一则
学书感悟
漫画
我的学书
我的学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