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机械类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5-05-30李昳王艳萍崔宝玲金英子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教学水平学习兴趣

李昳 王艳萍 崔宝玲 金英子

摘 要:热工基础是机械类学生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文中以浙江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根据授课经验,从师资水平、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围绕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科竞赛丰富课外实践,加强知识的消化与运用;开展系列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等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通过交流和总结提高热工类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满意度。

关键词:热工基础 教学水平 学习兴趣 机械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a)-0224-01

热工课程主要指“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这两门课程,或者是包含“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热工学”或“热工基础”,是以研究热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有效利用及热量传递规律为基本内容。热工课程的设置主要在能源动力类、石油化工类、航天航空类、土建类、交通运输、轻纺食品等大类专业,后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社会对能源的利用重视程度的普遍加强,目前机械类专业也大多开出热工学课程[1-4]。浙江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2005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工程热力学列为专业基础课,2008年将“工程热力学”课程修订为“过程热力学”,同时增加了“传热学”课程,各占32学时。该文将就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总结经验,与同行交流,为提高热工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努力。

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相长

1.1 增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工程热力学课程在开设之初,由于专业刚刚建立,师资缺乏,该课程由另外专业的老师任课,由于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外系教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熟,学生反映和本专业的结合不是很紧密,因而对课程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2008年后,培养计划增加了传热学课程,热工课程由本专业引进的新教师担任,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纠其原因,在教学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专业背景所限,尽管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在热工类课程的理论功底不足,工程和科研经验欠缺;二是新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够高。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教师们充分发挥了主观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听课,观摩以及网上学习等方式弥补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校企交流,以及横向项目的研究,积累工程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们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两门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取得了逐年提升。

1.2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性,激发学习的源动力

由于大环境的变化,现在有些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玩手机,打瞌睡,抄作业,不求甚解等负面的学风问题也都存在,当然,此类负面问题不仅反映在热工课程上,在其他课程上也是存在的。除此之外,对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或者对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是部分同学对热工课程没兴趣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有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我学这门课将来有什么用”对此,教师们在上好第一堂课上加大了功夫,在课程的绪论部分,不但讲授课程的性质、意义、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内容,还结合已经就业的学生的具体工作介绍未来可能的应用,同时,介绍先进该课程在其他国内外重点院校的设置情况以及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热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未来自身发展的影响,从而端正学习这门课的态度,激发学习的动力。

2 丰富课外实践、鼓励参加学科竞赛,加强知识的消化与运用

热工课程所反映的两门学科都是应用科学,一定的实验及实践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优秀本科生导师制”使部分具有科研方面兴趣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通过走访、参观企业,使学生从感性上加深了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理解。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等,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3 开展系列课程建设,充分提高有效学时的利用率

学生们在学习热工课程时普遍反应公式较多,记忆困难,解题繁琐,而这两门课各32个学时,如果深入细致的讲解,老师们也觉得授课时间紧张,因此,在学时不够充裕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有效学时的利用率是所有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过程工程原理”和“过程设备设计”是专业必修课,这两门课程和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在内容上均有交叉部分,比如,过程工程原理中的“稳态热传导”在传热学中同样讲到,另外“传热学”中的“换热器”也是“化工过程设备设计”课中需重点讲授的知识。因此,教师们根据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相关系列课程研究,避免重复授课,并兼顾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既有学时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学时的利用效果,既保证授课内容全面,同时也使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

4 结论

热现象在每个工程领域都会碰到,热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经过几年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满意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该专业来说,仍存在很多需要提高和克服的问题,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改革的持续开展,一定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热工学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小池,王涛.材料工程热工设备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3(1):10-13.

[2] 何雅玲,陶文铨.从两门特色明显的国外热工教材看我国工科机械类专业与教材改革的趋向[J].中国电力教育, 2002(4):89-92.

[3] 朱庆霞,汪和平,邓超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热工过程及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文汇,2014(1):69-71.

[4] 胡长兴,李威,高夫燕,等.热工基础虚拟实验在专业实验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7-268.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教学水平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浅谈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