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生态项目化”德育课的探索与研究

2015-05-30韩杰博

职业·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探索大数据

韩杰博

摘 要:职教课改层出不穷,德育课作为教育人的基础课程更需开拓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与当代学生现状之间的失衡状态,笔者尝试从生态视角去探究和研究德育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现实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 生态项目 探索

一、归本寻源,寻找探究之泉

1.时代变迁

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我们正进入一个富于创造力却又充斥着巨大破坏力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互联网开放共赢、互联互动精神在新层次上的深化,人类正在被绑架到一个无隐私的真空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原始部落状态,而是一个知识海量化、文化多元化的高速云信息时代,触屏时代已在身边。德育课程的内容传授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口口相传,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网络数据随时随地得到并不断更新。

2.学生现实

高速云信息时代,触屏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几乎都可以通过“百度”获取,对于身处社会改革转型时代、深受黄金矛盾期影响的新生代学生,心烦意乱、浮躁,在九年的义务教育后,对于教师的传统认知根深蒂固,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有反感、甚至抵触。同时个性多样彰显、民主理念蕴涵、自由思维贯彻、自我意识强烈、心理诉求突出等新特点,需要我们的教学给他们带来一缕阳光、一丝清新,带有吸引力、附赠兴趣点。

3.失衡状态

时代变迁与学生现实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凸显,环境绝对变化的实际需求与课程相对僵化的理论供应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状态势必要求我们去努力、去改变、去探索、去尝试,以期达到“生态平衡”,正如达尔文进化论阐述的理念一样:适者才能生存。自然生态不可失衡,社会生态同样道理,教学生态亦是如此。

二、内外兼修,构筑探究之实

1.整体框架

“生态项目化”德育课的探究,将紧密围绕“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多元项目”的基本思路,从内涵到外延,内外结合,必选合一,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

(1)一个体系。坚持基础必修课为前提。根据学校 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有“244”模式(二课时四学期四教材),加入心理健康、青春健康俱乐部、创办小企业等课程,尝试“257”模式(二课时五学期七教材)的德育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材选开等方面,推进德育课程的内涵建设,由浅入深,层层提升,最终能够形成精品课程,从而完善德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即课程及资源建设(见表1)。

表1 框架构想

学期 原课程 学时 增加课程 学时

一 职业生涯规划 36 心理健康(上) 18

二 职业道德与法律 36 青春健康俱乐部(上)[五月主题月] 10

三 经济政治与社会 36 心理健康(下) 18

四 哲学与人生 36 青春健康俱乐部(下)[五月主题月] 10

五 《创办小企业》 18

合计 4门课 144 7门课 74

坚持以生态开发为抓手。拓展基础必修课程外的途径,开发项目课程,即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现实需求、指导学生实践的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包括青春健康、心理咨询、价值观践行、历史讲堂、同伴互助、心理话剧、花季关护、创业教育等具有时代性、操作性的专题教育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与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形式教育,推进人生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廉政教育等,使学生在研习德育基础课程的同时,获取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以体系构建为归宿。通过从框架到内涵,从必修到选修,从基础到拓展,从项目到体系,尝试构建“生态平衡”的德育课程体系。

(2)两条主线。坚持内在与拓展两条主线,内外兼修,合二为一。

一是加强基础必修课建设。一期完成常态课建设,建立完善教学资源库,围绕学校的整体要求,完成每一门基础课的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复习题库修订,合力合成教案集、课件集、题库集,供任课教师共享资源,在教学中实践、反思;二期完成提升课建设,修改完善教学资源,任务工作导向式教学设计;三期完成精品课层次建设,实现教学信息化;通过以上举措逐步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与人生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

二是拓展选修项目化开发。利用现有条件,开发校本教材、教育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创业讲坛,开展青春教育、心理咨询、同伴互助、心理话剧、花季关护、核心价值观、廉政教育等形式的选修项目。

(3)多元项目。围绕“两条主线”的基本走向,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生态项目,多元开发,满足多元需求,主要有:精品课程、心理健康辅导集、青春健康操作手册(见表2、表3)、创业课堂、善行读本、历史讲座、心理话剧、素养工程、法治小编等,逐步形成满足学生多重需要、多层次追求的局面。

表2 青春健康操作手册(上)

序号 子项目课题 主题

1 我的青春正萌芽---青春期生理变化特点(1课时) 生理变化特点

2 我的青春正萌芽---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1课时) 心理变化特点

3 青春保健360°----青春期健康保健(1课时) 健康保健常识

4 生命的呵护---预防艾滋病(1课时) 艾滋病

5 我的朋友好又多---同伴交往辅导(1课时) 同伴交往

6 谈情说爱---异性交往辅导(2课时) 异性交往

7 心与心的共舞---亲子关系辅导(1课时) 亲子交往

8 我和老师零距离---师生交往辅导(1课时) 师生交往

9 追逐梦想,始于足下---梦想辅导(1课时) 学业规划

表3 青春健康操作手册(下)

序号 子项目课题 主题

10 科学认识和驾驭我们的性(1课时) 性行为心理

11 青春期应性自律(1课时) 婚前性行为

12 我能对付性骚扰(1课时) 性骚扰

13 微笑走过花季雨季---正确对待性行为(2课时) 避孕原理、方法

14 不做钟点情人(1课时) 性病预防辅导

15 断袖酷儿情(1课时) 正确对待同性恋

16 为青春插上梦想的翅膀---计划未来(1课时) 目标

17 人生长宽高---职业生涯辅导(1课时) 生涯规划

18 远离“毒品” (1课时) 毒品及危害

2.具体内涵

(1)内容。在国家教育部门指定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挑战,结合学校实际,加入心理健康、青春健康俱乐部、创办小企业三门课程,充实学习的基本内容,丰富学习的拓展知识。积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如青春健康操作手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法治小编等;积极开发活动课程,如心理话剧、创业培训等;积极开展多重教育,如历史讲座、辅导咨询等。通过一系列课程内外的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注重通俗、易懂与形象,课程设计讲究启发性、冲突性、任务性,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挑战,以此改变以往德育课在内容上空泛、形式上呆板的劣势,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具体实践中,内化德育认知,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思想特点与专业实际,努力体现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者的育人特色。

(2)方法。教学效果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直接体现,它的关键在于内驱力的激发。按照校情、学情,贯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导、学、展、究”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现实体验,逐渐形成自律、自信、自尊的良好状态。积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分组学习中,展现自我、秀出自己;在验证知识技能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特定情境中自觉接受和形成良好的品性,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在合作探究式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鲜活的德育课程。

(3)评价。考核评价是教学的归宿,是体现效果的基本指标。“生态项目化”德育课的探究的考评将严格知行统一的原则,侧重考查德育的实际效果和长远效应。

一方面坚持过程发展性与结果终结性的统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德育课评价标准,将日常的学习情况考核突出放在首要位置,注重课内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细化考核,从基本要求、参与程度、情感态度等多维度加以考核,日日反馈、周周小结,让学生能显性看到自己的成长。

另一方面坚持灵活原则,开展学分认定、替代,将校本教材、教育读本,专题讲座、创业讲坛,青春教育、心理咨询、同伴互助、心理话剧、花季关护、核心价值观、廉政教育等形式的选修项目予以学分认定,并能予以替代,以自身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

(4)教材。

①必修课程。分别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四个学期选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教育部规定的必修德育课程教材,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做实际的教材处理。

②校本课程。分别于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五个学期选用《心理健康(上)》《青春健康俱乐部(上)》《心理健康(下)》《青春健康俱乐部(下)》《创办小企业》等校本教材。

③主题教育。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开设系列讲座、开展心理咨询等形式,推进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3.现实成果

“生态项目化”德育课的开发、构建与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德育课程体系的大方向大原则,结合学校生活德育下开展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尝试构建“生态平衡”的德育课程体系,从框架到内涵,从课内到课外,从基础到拓展,从项目到体系,重点打造具有杭州湾特色的“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多元项目”生态课程结构,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态项目化”德育课的开发、构建与研究将以此为蓝本,申报并完成一项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即“11-1工程”:

一是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主题是“我校德育课的现状与期望”;二是完成一套精品课程,主题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与共享”;三是完成一本青春手册,主题是“青春健康俱乐部以及操作规程”;四是完成一期心理案例,主题是“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案例精品集萃”;五是完成一门创业课堂,主题是“小企业的创办”;六是完成一篇专题论文,主题是“生态德育课的开展”;七是完成一期历史讲座,主题是“上下五千年”;八是完成一个素养工程,主题是“花季关护、同伴教育”等;九是完成一列心理话剧,主题是“人际交往”;十是完成一系善行读本,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十一是完成一篇法治故事,主题是“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

三、四环联动,保障探究之基

1.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德育课的生态创新,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探究成功与否的最主要因素。现实学校重技轻文,殊不知先“正人”后“为学”的简易哲理,这就造成了文化弱势,业务能力普遍不强,既“不红”又“不专”。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建设一支业务精湛、肯钻善学的师资队伍刻不容缓,只有“正己”才能“育人”。

2.课堂基础作用发挥

德育课堂是道德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创造性地改革教材内容,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要更新德育课教学理念,把课程作为职校生的生活过程来把握,在积极进行课内改革的同时,向课外拓展,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加以实践,真正学会做人,使课堂教学“真实”起来。

3.拓展项目教育落实

知的认识、情的陶冶、理的把握,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在与外部社会交互中才能转化为内在品质,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完善、发展。拓展选修项目化的开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利用现有条件,开发教材读本,开设讲座讲坛,开展教育咨询互助关护等形式的选修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道德的认同,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催发学生主体意识。

4.物质环境平台保证

德育课生态项目的开发,物质环境设施的建设,教学硬件平台的搭建,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建设,是唤醒学生修德需要和开展德育教育教学的良好平台。因此学校要大力支持,保证财力,为德育课的改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力支持,配有专项研究资金,兴建有满足课题研究需要的优质心理活动场所、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杭州湾大讲堂等,在硬件上全力保障。

创新是民族魂之所在。缺少创新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德育课教学一定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使其永葆青春与活力,从而真正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杨尊伟.德育现代化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3]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曾桓松.弘扬主体性德育浅探[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8).

(作者单位:慈溪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探索大数据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日媒:新型美中军事健康关系在互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