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民法律意识形成的几点思考
2015-05-30谷振海
谷振海
内容摘要: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特别是法律意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任务。虽然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仍然与法治社会目标的相关要求有着较大差距,同时我国法学界专门针对法律意识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与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与夯实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成为一道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 普法教育 法治环境 法律制定
一.切实做好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
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是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相关法律的施行以及法治社会的建设凝聚了更多的支持与拥护,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合理的措施做好该项工作。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真抓实干、实事求是,普法教育不能只是走过场,而是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征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比如通过开展“法律进我家”社区活动、新闻媒体专题宣传、报刊专栏教育等方式,让法律宣传工作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其次,要注重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广泛性,普法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面向群众,要在农村、机关、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学校、机关和工厂等地点进行广泛性的宣传,并且要注重宣传与教育材料的生动性、灵活性与典型性,切实加强普法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再者,要注重提升相关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通过专题会议、法律交流活动、领导管理手册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全方位地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与观念,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水平与能力,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带头表率作用,为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奠定更扎实的基础;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派遣专业人士,构建专属意义上的普法教育网络平台,定期将一些法律常识、现行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曝晒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公众的查询与了解。
二.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促使公民法律意识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执法者的角度来说,要做到依法不依权、依法不依人,严格维护司法公正,通过错案、冤案等责任追究制度,全方位地引导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广泛性地开展打击邪恶、弘扬正气的活动,使得坏人不敢抬头,好人敢做好事,要尤其重视保护社会一些弱势群体,在实际的法律运行程序上,要给予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公平救济的手段与途径,使得他们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法律待遇,享有必要的法律权利;再有,从公民的角度来说,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除了公民自己有足够的法律认知和意识之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法律专家,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对各项法律条文都熟知,因此只要通过一些普法性活动的开展、深入基层社区等形式让社会公众懂得生活中常用的法律即可,引导公民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时,切忌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而是主动地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
三.制定与完善更为公众合理的法律,为公民法律正义感的树立打好基础
在两千多年前,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法治应当涵盖两种含义,已经成型的法律要获得社会公众普遍的服从,而公众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单单凭借强制力是无法使得法律得到彻底意义上的执行的,因此,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支持与拥护才是关键。因此,要切实结合我国现实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公众的诉求,对相关法律条款以及即将颁布的法律进行必要的完善与整合,一旦发现某些法律条款中存有漏洞问题,就要依照程序对其进行及时地修改与补充,切实地推进法律在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安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法律是在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着时间上的滞后性,这种特征使其在遭遇重大问题之时很容易就暴露出公民法律意识比较缺失等问题。
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与夯实公民法律意识的良好途径和方式,让法律在公民生活的安稳、法治社会的健全、社会长足发展等方面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