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语境意识
2015-05-30马冬宁
马冬宁
内容摘要:语境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树立语境意识,可以准确地理解多义词、活用词语和词语的临时意义,并有效地了解言语者的各种特征,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
关健词:语境 多义词 活用 词语
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指语言运用时所处的环境。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说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称,这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可称为小语境,社会时代环境则可称为大语境。小语境主要和各语言单位紧密联系,大语境主要和社会因素相连。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必须树立语境意识,才能在阅读中准确的理解把握文本的含义,也才能在写作中准确地表情达意。
一.准确理解多义词。多义性是语言里大多数的词所具有的属性。凡是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的词,其意义也就特别的多。从表达一方来说,主要是依据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来选择语言中的同义形式以组合相应的言语形式。利用语境因素来排除歧义,使语言中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义性,这是因为一定的语境会排除词的多义性的干扰,所以多义性一般并不会造成误解。例如,“大方”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不吝啬,出手慷慨;二是指言谈举止自然得体,不拘束。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单独使用这一词语,就很难理解其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将其置于一定语境的限制下,得到显现的只是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其余的意义则处于潜在的状态中。如:“通过和他几次共事,那人看来很大方”,“从他的言谈举止上,那人看来很大方”,在这两个句子中,显然不会造成误解。这就是语境的价值。
二.理解活用词语。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有时可以创造特殊的表达方式,借助语境中特定的情境意义补衬语言本身的意义,传达言外之意。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对语言进行选择和组合的过程。在众多语义相近的语词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词,酿造出得体的、美韵纷呈的艺术效果,从根本上说,不是词语本身,不在于语法规则,而是决定于语境的选择、限制。例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是作者几经删改后才确定的。在充满生机与春意的语境中,“绿”既有大自然律动之美,又有早春的的嫩绿色调,把可感的春风与可见的绿色联系起来,充分表现了春风使大地复苏的动态美。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很难使“绿”自获得如此生动形象的意义,可以说,正是在语境的作用下,“绿”字才显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有时候,交际者为了扩展语言的张力,常有效地利用语境,借助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在语词原义的基础上临时赋予话语一种超乎语词意义之上的特殊意义,从而扩大语义的容量,造成言内意外的效果。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句:“阿Q飘飘然飞了一通。”句中的“飞”字,就是赋予了临时意义,从而把阿Q醉酒后身体头重脚轻、心理得意忘形的状态,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
四.了解言语者的特征。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讲话方式,不同的言语反映了言语者各种不同的特征。一定的语言环境制约着交际者的话语。例如,同是在一个大厅里,开会讨论、宾主交谈、朋友相会、亲人谈心等,语言环境不一样,说话方式也不一样;同是在一个讲台上,领导讲话、教师讲课、演员朗诵、中学生演讲等,说话方式也因之受到不同的制约。在交际中最要紧的是各得其所,使之与语言环境相适应、相吻合。孔乙己说“之乎者也”,如果他本身就是士大夫而且在士大夫的圈子里,这样说话是正常的,可是他混在“短衣帮”里,他的言语和周围环境就十分不协调,结果被别人取笑。可见语境限制着说话人的说话方式,表现着言语者不同的特征。如《水浒传》中林冲接管草料场和老军的两句简短的对话:老军临走时说“火 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说,“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在他眼里,什么火盆、锅子、碗碟之类,都算不了什么,所以满不在乎地说“你要,便拿了去”。老军的经历、地位、见识,和林冲无法相比,他虽然富于同情心,愿意把这些留给林冲,但毕竟看得重,所以一件不漏地说“都借与你”。这两句简短的对话,正表现了在大语境下言语者不同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