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朝绽春意,祭花传千年

2015-05-30高飞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花神

高飞

晨花朝放祈丰年

农历二月,正值仲春,暖潮由南向北,催动花期不断。上至三江平原,下至珠江两岸,无不梨雪压枝,桃雨飞红。其实,踏青赏花,自古便是民间悦目娱心的一大乐事。而祭拜花神,更是为古人在赏花中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这一天,被称为“花朝节”,取晨花朝放之意。

“花朝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关它的记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记述范蠡的《陶朱公书》中。虽然此书现已不可考。但据清代秦味芸的《月令粹编》中记载,“《陶朱公书》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作为以农耕为主的汉文明,对百花的祭拜,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故花朝节当日,有“晴主吉,雨主凶”之说。先民们相信晴朗美好的花朝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而花朵作为万物孕育之首,亦代表着繁衍子孙,人丁兴旺的含义。因此,汉民格外重视“花朝节”,与上元、端午、中秋、重阳等并奉为汉族最重要的岁时八节。

时至晋代,“花神”才有了明确的神祗。道家上清派第一代太师魏华存,其女弟子女夷,号花始,善养花木,仙逝后被世人尊为“花神”。尽管“花朝”在前,女夷在后,但两者仍被附会在一起。《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长养之神,世所谓花神也。

事实上,花朝节的转变,正是人类从“植物崇拜”向“宗教崇拜”的进化佐证。人们在“万物有灵”的简单信仰中,赋予了花魂纤美娇艳的女性形象,以及修真释法的道家玄学。至此花朝节不再只是春天中的一场有关丰顺年景的乞盼,亦是人们心中对神灵的笃信与敬仰。

万千锦绣贺花神

花朝节因为南北两地气候的不同,日期小有出入。多为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是二月十五。华南东北等地,多选十五日,与中秋相对,取意“朝花月夕”,皆是人间美景佳期。而二月十二日,多流行于江浙。

清代小说巨匠曹雪芹,生于南京。他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金陵12钗,皆为花神转世,更将林黛玉的生日定为二月十二,花朝节,以此暗喻为众花之首。

其实,在《红楼梦》中有一个杜撰的节日。曹公在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践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需要饯行。

然而“饯花神”这个节日却无史可考,不过其中庆祝方式的描述,却与江南花朝节的习俗十分相似。比如大观园的女孩子“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这些事物,满园中彩带飘飘,花枝招展。”以及之后的“宝钗扑双蝶”都是“花朝节”千百年来的传统。

在花枝上系锦帛被称为“赏红”。传说晚唐崔元徽夜遇花神求助,连夜制彩幡护花。后来世人争相效仿。蔡云在《吴欲》的诗句,就曾描写过“赏红”的这番盛景——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天下同赏飞红日

论对花朝节的推崇,唐代无出期右。据说女帝武则天嗜花,每逢“花朝节”,便广集百花,与米捣碎,蒸制花糕,馈赏群臣。民间上行下效,“花朝节”蒸糕赏花,蔚然成风。到了宋代,民间盛行起“扑蝶会”。开封城内常以花中扑蝶为赛,蝶多者胜。洛阳百姓则喜皆畅游龙门石窟,挑选新鲜野菜,回家烹食。故“花朝节”又被称为“挑菜节”。

时至明清,花朝节历经千年,依然长盛不衰。北京种花多在丰台,每逢花朝节,花农就会满载繁盛杂花,到槐树斜街贩售。而京城内的风雅之士,则会结伴出游,饮酒赋诗,惬意赏春。

不过最为讲究的,还是慈禧的“花朝宴”。花朝节当天,颐和园内的牡丹花丛,都会系上红黄两色丝绸,锦花相映,一片璀璨春色。御膳房以花做附料,制作各色糕点。园里还会唱一出传统剧目《花神庆寿》。

可以说,“花朝节”从春秋伊始,由对自然的崇敬,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市井黎民,都在这场春色斑斓的节日里,释放出深埋一冬的热情。

重拾荣耀畅游春

花朝节在清末逐渐走向没落,百年国难令国人再无赏春之情。一个民族失去了原有的尊贵与自傲,也就失去了游春品花的精巧雅性。花朝节一如香事一般,停滞于国人心灵的艰涩与沧桑。

如今,国运昌旺,传统文化在民间一一复苏,汉服运动的推广,带动了花朝节的兴起。“穿汉服,祭花神”,已经成南北多地的新民俗。其实,文明的发达与社会的先进,并不体现在物质的盛大,而是在于人心的自如与悠闲。当仲春初临,百花齐放之时,有闲情雅兴邀三五知己,远游赏红,焚香畅谈,才是一个民族荣耀与自信的回潮。

猜你喜欢

花神
花神
看, 那里有座桥!
百里杜鹃
“花朝节”里说“花神”
植物学家与花神
传统花朝节:汉服青少年祭花神祈福
器物美学——十二花神杯
芒种
花朝节祭花神祈福春天
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