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教高三语文

2015-05-30郭跃辉

师道 2015年7期
关键词:答题题型高三

郭跃辉

有人说,高三语文教学就是“做题—讲题”;有人说,高三语文穷的只剩下分数与成绩了;有人说,高三语文是“非常态语文”,甚至是“变态语文”。在应试教育的大幕下,高三语文教学确实充满了一轮一轮的复习,充满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讲完了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做完了一道又一道的题目。在高一高二,我会力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在高三,我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学生获得高分的“助推器”。我愿意分享我的经验,不论成功抑或失败。

一、以新材料作文为突破口,稳定學生的语文总分。

学生刚踏入高三,就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写作文经常“跑题”,以前写作,似乎都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在高三,作文分数却经常不及格。这也是我在高三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首先是作文立意不偏离材料。在查阅了几百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之后,我将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进行了归类:叙事类、时评类、寓言类、议论类、名言类、讨论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类等,这些分类并不科学,但我力争对每一种类型的材料的立意方法进行了总结,甚至总结出技术性的“公式”。例如高三出现最多的“讨论类”作文材料,我就指导学生按照这个公式去思考:讨论类材料立意=“找话题”+“定含义”+“立观点”。对于每一项,还有更细化的立意方法,例如找话题的方法、定含义的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总结了议论文写作的两种模式:寓意启发和现实评论。前者是要提炼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然后再用其他素材去证明这个观点,后者则是“就事论事”,针对某一件事、某种现象展开分析评论。经过强化训练,学生都能够熟练分析材料类型与写作模式,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立意的技术与方法,偏离题意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不“跑题”,只能保证作文能够在40分以上,如果要想获得更高的分数,那还要在结构、语言、卷面等方面进行训练。高三时间紧迫,学生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去练字,于是我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结构”这个点上。之前读学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拼凑的感觉,学生写完一段话之后,无话可说了,于是绞尽脑汁写下一段话,结果写出来之后发现文章没有思路,没有脉络结构,改卷老师读得“云里雾里”。针对这种现象,我又分析了几百篇作文或其他文章,总结出了结构类型与结构技术,例如并列、正反、递进、因果、古今、虚实、内外等结构类型,例如并列段落要有过渡,正反段落要有“反之”,因果段落要有“因此”,补充段落要有“当然”等结构技术。每次写完作文,我都会请学生给我一句一句读一读他的文章,并且要明确讲出来写完这段话之后为什么要写下一段话,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何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便有思路有条理了。

二、以答题规范为突破口,破解问答题“得分之难”。

首先,我训练学生的是“分点陈述”的形式技巧。一道问答题,有多少分,根据题目可以分成多少点,如何标序号等等。对于一些固定题型,例如句子含义类、写作手法类、材料作用类、句子作用类、人物形象类、文体特征类等等,也进行了总结。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引用材料的作用,要善于从内容、结构以及文体特征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写作手法类,那就是要采取“术语+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即明确写出术语,然后进行解释,最后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会区分“概括类”与“分析类”两大题型的区别,要求分析的时候,学生只有概括,于是扣了分,而要求概括的时候,学生却展开了分析,于是浪费了时间。于是我们总结了两种类型题的主要区别,进行总结出“分点概括”与“观点+分析”两种答题模式。

其次,我训练学生的是“答题思维”。我们目前对高考题的研究几乎停留在“题型研究”上,而对于“答题思维”较少关注。答题思维其实是和题型结合在一起的,很多题目,问法不同,但实质上题型一样,答题的规律与方法也没有什么区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文后有这样一道题:“从本文看,巴斯德有哪些方面让人们敬佩?”乍一看,这道题完全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回答,其实仔细分析,这无非就是一道“人物形象”概括类题目。我曾经跟学生说:当你的答题思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要么回到题目本身,要么从文章的中心主旨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醉意的境界》有一道题: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诞生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千古雄文。写到此处时,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思路阻断了,如果能够转变思维,从中心主旨的角度思考,思路就打开了: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为了展现欧阳修沉醉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它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是一致的。于是答案就可以组织为:同时展现了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伟大襟怀。

再次,我在考前注重对学生答案细节的分析,例如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举例、答题的用语的准确与否等,这些都是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例如题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其实学生的答案直接回答“情感”即可,但很多同学都无意之中写成了“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有:”,然后再具体回答,其实“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有:”这几个字还有冒号纯属多余,这种“废话”占用了答题空间,势必会忽视真正的得分点,而且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前面几句话废话过多,等进入问题的核心答案时,发现早已没有答题位置了。类似的这些细节,也是我着重强调的。

三、以文言翻译和诗歌理解为核心,破解“古诗文难题”。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总发现学生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两道题目上得分率不高,特别是当我把所有的题型以及答题的方法与技巧训练得非常熟练了之后,学生的得分率依然不高。比如说文言虚词,我将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了一遍,又将18个虚词按词性分类,再讲一遍,又将意义和用法相近的虚词例如“其”与“之”、“以”与“与”等,又讲了一遍,结果学生在虚词题上依然容易出错。再比如断句题,我将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讲完之后,还是有学生不会断句。诗歌鉴赏就不用说了,一个知识点都不讲,班级平均分是4分左右,将所有知识点和题型以及答题规范讲了之后,平均分依然是4分左右。面对这种困惑,我将学生所有的试卷答题卡收上来,对古文古诗词题进行全面分析,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些“规则”类的知识,他们的理解能力并没有真正提高。

对于文言文的问题,我只采取了一招,却是非常有效的一招,那就是将文言文全篇翻译,每天翻译一段话,平均4天翻译完一篇文章,这样的作业持续了将近两个月。对于诗歌,我则是总结出了诸多理解的技巧与方法,例如结合题目、结合体裁、结合“起承转合”、结合背景等方法,区分直接抒情、人物活动与景物描写的句子,注重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学生不仅在文言翻译这道题上的得分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其他题目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结:在将近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了问题之后,一定要沉下心来,冷静分析,分析试卷,分析题目,找到学生存在的“症结”,然后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当然,高三也不一定要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在做题的同时,适当读一些时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念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答题题型高三
邀你来答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邀你来答题
高三·共鸣篇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