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的版画插图艺术
2015-05-30闫青青
闫青青
书籍是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结晶,随着书籍的产生和发展,与书籍相关的装帧、插图等艺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产生了形式和审美上的发展和变化,并形成了独立特色的艺术门类。书籍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思想经验、知识技术、审美艺术等丰富的内容而充满了精神属性,而与其相对的物质属性则是他的形态以及传统插图等等,而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版画也随着书籍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一种夸张点的说法“有书必有图”。我国古籍插图艺术以木板插图为主,版画的出现很快被大量运用到书籍中,数量最多也最丰富。张守义和刘丰杰在《插图艺术欣赏》中写到:“书籍的基础是文字,文字是一种信息载体,书籍则是文字的载体,它们共同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而传递知识和信息。书籍插图及其他绘画也是一种信息载体,在科学意义上,它和文字一样,都是以光信号的形态作用于知觉和思维,从而产生信息效应的。”
一、古籍版画插图的起源
我国版画作为书籍插图的重要绘画形式,有着完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古代版画的艺术史中,书籍插图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的题材内容、绘画种类都极为广泛,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陶器图案和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建简帛通行的年代都有版画插图的痕迹,隋末唐初出现雕版印刷术以后,雕版印书就和插图版画结合起来,形成了图文并茂的书籍,图和文字同时出现在书中,插图成了书的一种装饰,也概括了书的部分内容,就真正成了书籍的插图版画,在出版行业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广泛的应用。例如唐代举世闻名的印本书《金刚版若波罗蜜经》,其扉页上的版画插图布局严谨、功力纯熟,雕刻精美。我国此时的版画插图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古籍也从这时候开始进入了“有书必有图”的时代。宋、元时期是古籍版画插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以后,雕版印书得到普及,版画插图也从内容到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了佛教经典书籍中的版画插图继续成熟以外,如《金刚经注》,还出现了文学小说;如《烈女传》《三朝训鉴图》;科技和医药方面;如《营造法式》《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和《孙思邈灵芝草》等书籍版画插图,到了明代,插图书籍空前繁荣越来越多,几乎无书不插图,版画插图的艺术形式多样,艺术风格华丽繁缛,特别是文艺和科技类的书籍,插图精美,版画插图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如《水浒传》、陈洪绶绘的《西厢记》《牡丹亭》《天工开物》等,都带有精美的版画插图,画面极富雅丽,做工细致工整,且数量之大,作品都很成熟,都是当时版画插图的经典之作。清朝以后,由于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对民间流行的小说、戏曲加以限制,导致版画插图总体趋势不但没有创新发展,反而逐步走向了衰落。纵观我国古籍中版画插图的光辉历史,基本是伴随着雕版印刷业的步伐而发展,插图版画浓缩、凝聚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配有插图的古籍,提升了阅读的趣味,使识文断字的人都能接触到高雅的文化,这是版画插图给这个时代留下的显著印记,也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
书籍插图因文字而起源,伴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的新的造型艺术形式,并在历史文化潮流的推动下繁荣发展,也随着雕版印刷的衰落而消亡。版画插图以自身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形态作用于知觉和思维,最终产生信息效应。
二、古籍版画插图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籍中的版画插图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顺应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宣传书籍的内容而产生的,其形式也随着装帧形式的不同有着多种多样的变化,有在卷轴中常见的卷首扉画,经折装中经文末尾有天王像,蝴蝶装适宜整页的版画画册,以及包背装、线装书中上图下文的“出相”,还有很小面积的插图或是夹在文字之间。明清以后还有些书中附有单页的绣像画,有简单的道具。我国的古籍版画插图也和书中的文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是有图文的关系来决定的,既是为书的内容服务,又可以美化书籍,单纯的文字总会使阅读感到疲劳、单调,如果书中配有相关的插图,阅读过程中不但可以从文字上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还可以欣赏书中那些精美悦目的插图,因此版画插图也成为书籍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文共存所以“图书并称”。
初期的版画插图分为画家和刻工,但都是由一个人先完成画,再完成刻。但随着古籍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逐渐画和刻分工了,画家专一画底稿,刻工再根据画稿进行雕刻,使画家可以专司于画,刻工可以专司于刻,这样的分工使古籍的版画插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水平的绘画和雕刻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版画插图制作自然更加精良,更加生动、鲜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很多画家也参与到版画插图的创作中来,这时的画刻合一已经进入到了“创作版画插图”。
随着版画插图的日渐成熟,逐渐也形成了其自身的艺术特色:
1.尽可能的利用描绘对象的本色。这里的对象本色是指,如作为本色的黑色,有人的头发、所戴的黑色帽子,所穿的青衣,或是动物的毛发、羽毛等,在自然界原本就是黑色,那么在刻画时就可以自然的留黑,显示出它本来的韵味。
2.根据刻画留黑的地方,在雕刻的时候,刻工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主观的对画面中的形体做一些特殊的处理,使雕刻产生艺术性的变化。雕刻中的线,多可以细线双钩,使画面更清晰、均匀,形象分明,线条的流利程度也决定了画面的整洁和与原稿的相似程度。
创作一幅优秀的版画插图不但要画的好,雕刻也是关键的一步,对于很小的雕刻,尤其是人物面部,眼、鼻、嘴、眉、头发等,刻工用笔的轻重,在一挑一剔中都应该完全以原稿为准绳,容不得半点偏颇,雕刻树的穿插,岩石的结构,一般三五刀之间就应该见神见骨,因此在刻画过程中应极为专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3.在版画插图中构图也是表现形象的重要部分,通过在构图中合理安排使丰满密集来衬托疏与简,这样画面以细线条描绘背景,丰满茂密,可以衬托出画面中的主要形象。
4.好的雕版是版画插图的基础,但有了好的雕版最终还是要看印出来的效果,因此最终的印刷效果的好坏也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找一个技术高超的印工,精心印刷,最后把关。不同的印工印同一块印版,时间不同、墨的多少、压力的大小、纸张的选择、颜色的搭配等等,最终印出的插图效果都会有差异。因此想要做出一幅精美的神采奕奕的版画插图,更是不易。
古籍中的版画插图的制作,应该做到刻工和印工兼任,只谈刻工不谈印工是不全面的,因此即使有好的印版,没有好的印工,也印不出精彩的书籍版画插图,相反印版如果差,那再好的印工,再好的技术也印不出好的作品来。古籍中优秀精美的版画插图,正是由画家、刻工、印工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作品,画工、技术都必须是高手,才能得到这一幅神采奕奕的版画插图。
三、对现代书籍插图创作的启示
书籍插图,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打开一本书,如果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容易使人产生疲劳,这是书籍审美的缺陷,而我国古籍版画插图是浓缩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文明瑰宝,它承载了版画插图从发展到繁荣再到衰落的发展历程。一些经典古籍中的版画插图也作为插图的珍藏本,以其精湛的绘画,细腻的雕刻,精心的印刷,展示出震撼的视觉冲击,内容丰富,值得现代书籍插图设计者去细细研究,取其精华,与现代书籍设计相结合,运用传统艺术为书籍插图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版画插图在古籍中以图画的方式对文史作品、社会科学等对象进行再创作和真实再现给读者,并留下美的感受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代表着我国古籍插图艺术最高的艺术成就。随着图书出版行业的快速繁荣,人们出版观念的改变,古籍的版画插图的发展在明代进入了鼎盛时期,版画插图由最初单纯辅助于文字的诠释,到后来的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画册、图谱,可以看到它的繁荣发展,也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版画插图精美的制作给古代书籍的审美艺术带来了很大的提高,也蕴含着无穷的魅力,给现代书籍插图的创作带来了丰厚的艺术参考价值。
书籍插图就好像一面镜子,不同的时代它总会以不用的方式展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随着我国图书和插图艺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古籍版画插图,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我们在新的社会时期,根据需要将它和现代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融合创新,将我国传统艺术,代表本民族的特色艺术在书籍插图作品中呈现出来,创作出有民族特色的插图艺术形式。这是我们国家每一个插画家都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我国书籍80年代后期我国书籍插图艺术的发展不容乐观,尽管仍有一些优秀的插图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籍插图作品,但对于整个出版界来说书籍插图仍然是被边缘化的艺术,得不到重视,然而这些只是短暂的,书籍作为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终将占有重要的位置,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把插图艺术带到了一个“读图的时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的大爆炸,是书籍插图也在发展,读者对审美的需求也促进了插图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它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给读者带来美的视觉感受,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及高审美水平的设计师,为我国书籍插图艺术创造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插图作品,为书籍插图的复兴,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进珉.中国传统木刻插图设计方法[J].艺术教育,2013(02).
[2]朱学故.古籍版本[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