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文化成份

2015-05-30邹小毛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邹小毛

【摘要】都说中国的义务教育思路零碎、僵化,没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音乐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音乐技能,还要有音乐文化的引领,用音乐技能和音乐文化构建起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体系。

【关键词】音乐和文化;感性音乐;理性音乐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在讲述文化传承价值章节部分,书中写道:“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可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单纯的、脱离文化的音乐是没有的。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了一种原生态唱法,通过比赛,我们了解到了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现状、生活现状。有的少数民族甚至没有文字,从某些方面来说,音乐就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体现。

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在人类音乐创造和音乐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围绕音乐作品、音乐现象所产生的文化。

柏拉图说过,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他道出了音乐的实质。

古人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说明音乐的重要性。

音乐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情感的震撼和冲击,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里多给学生以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美妙和感人的音乐中使情感得到升华。但我认为音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应提高到文化高度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从感性的材料中获得理性的思考,正如常言说的“授人以渔”的道理。

在我们平常的音乐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音乐课程价值的前三个方面,而忽视了对音乐教学中文化成分的挖掘和提升。这就使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浅显,往往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课,大多课给我的印象就是比较热闹,注重互动,感性材料丰富。诸如让学生改歌词,歌唱时加点动作,欣赏相应的音乐画面等等。这种只注重形式,不讲实质的课,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东西呢?能给学生什么样的感动和启迪呢?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呢?

其实感性材料是为了丰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实现我们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们的音乐课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不能称之为音乐教学,起码是一节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音乐课。

前几年在报上看到一项对小学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是音乐课被小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课。这种调查虽有片面性,也有很复杂社会的原因,但这也间接地反映了音乐课文化成分不高或者说文化氛围不够浓的现象。由于性格和兴趣的原因,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唱或喜欢跳,有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很怕上音乐课,因为音乐课总是唱啊跳的。照这位家长的理解,音乐课岂不就只有唱和跳了?造成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往往是由于把音乐与文化割裂开来,这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认为音乐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为多数。这也确实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的,但我们要避免绝对化,一味地用这种观点教学往往导致音乐教学的虚化。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云里雾里,在学生看来这课听和没听都一样,学了跟没学没什么区别,久而久之也就失了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的老师认为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音乐体验愉悦他们的心情。这这本身没什么错,但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任由学生发挥,这样的教学往往就只有过程而没有目的,缺少以文化作为线索的教师主体作用。

一节好的音乐课,不管用怎样的手段和形式教学,都应具备以下三点:

⒈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优美的歌声,琴声让学生进入美的世界,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这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在这个环节中,无论是教师的范唱、演奏,还是音响的音质,曲目的选择等都应是对美的一种传递。

⒉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音乐对人实现教育的途经,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用高尚的情感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⒊能以文化信息把感受到的美、激发出的情感进行加工、储存。

要使学生把感受到的美,所激发出的情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然流露,就必须用文化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储存。偶然的感动,感性的认识往往是短暂的,只有到了一定量的积累,以文化信息的形式上升为理性,它才是稳定的,永久的。

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我认为应该很好地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文化成份,使得音乐教学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概括和总结;既有高尚的情感体验,又有理性的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只要我们重视,就能在音乐教学中挖掘出很多包含文化成份的知识。

在学习《梨园漫步》这一章节时,我把梨园一词源自于唐朝的最高音乐机构作为知识点加以讲解,并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加以联系,指出白居易看到的这位琵琶女,就是梨园淘汰出来的女子,以此来印证这一时期音乐的发展高度。于是这一时期的知识点就形成了一条脉络:梨园(唐朝的最高音乐机构)——琵琶(唐朝主要乐器)——诗(多数用以演唱而写)。

当然,我们不能象讲语文,讲历史一样讲音乐课,而应通过对感性材料加以简洁的概括和总结,使感性的东西变成理性的知识,使音乐课有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

在讲述说唱音乐时,我先播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歌曲,还有西方的rap音乐,当学生认为他们这方面比老师懂得更多时,我话锋一转,谈到了中国古代说唱音乐。谈到了宋朝出现的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使得市民艺术如戏曲、曲艺等得以迅速发展这一历史背景。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我让学生观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开头表现城市繁荣、热闹非凡的片段,并结合《清明上河图》,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把知识脉络连接起来。这样,再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学生就有很清晰的思路了。如果再加以提炼,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就是:城市繁荣——市民壮大——词的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指望在音乐课上讲太多的知识,大多时间还是要让学生演唱歌曲,欣赏音乐,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知识的点拨,文化的印证,还是需要感性材料来补充。

如在讲述民族调式五声音阶时,我除了例举民歌来印证do、re、mi、sol、la组成的歌曲风格外,又提出民族的也是时代的这一观点。为支持这一观点,我例举了一些当今的流行歌曲来证明,如肯尼基的萨克斯独奏《茉莉花》《大雪无情人有情》《北京欢迎你》等。

一句话的观点,用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旋律来证明,既有清晰的知识点,又能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每个学生所喜欢的音乐课。

在《希望的田野》这一单元里,学唱歌曲《丰收之歌》时,我谈到了庆祝丰收是古人重要的活动这一话题,指出现在和农业有关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转而我谈到了文化大多和农业有关,在英文单词agriculture(农业)这一复合词中,即由“agric”与农业有关一词,加上culture(文化)组成。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唱会了一首歌,而是会了学生一种思路,激发了学生一种好奇,去思考和探索与农业相关的文化。同时也让学生渐渐明白,各课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在欣赏钢琴协作曲《黄河》时,我让学生在《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的音乐背景和黄河视频画面的背景中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让学生从所学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角度去思考。

1.历史角度:中华文明发祥地(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等)。

2.地理角度:流经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造就了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

这样,把握住黄河的文化脉络,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存,学生自然能在作品中体会到作者广阔的胸怀和对黄河深厚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人说,这不成历史地理课了吗?岂敢,我并未越厨代庖,只是锻炼了一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已。

关于西方音乐,能听可查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问题是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到音乐课中去,使音乐课既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有文化的闪光。有一次,我请同学们欣赏合唱曲《圣母颂》,在学生尚不知曲名时,问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当学生的答案接近安静、肃穆时,我接着问,这是什么音乐的风格特点?当学生能答出教堂音乐时,我即时公布了歌名,学生们当然很高兴,成就感油然而生。在音乐课中,知识的获得,文化的传播往往不需呆板的讲述,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获得的。接着,我趁热打铁地讲到:“这么好听的歌可不是作者的独创,而在于他独到的发现。那是在他听了巴赫的钢琴曲《C大调前奏曲》后发现里面隐藏着一条美妙的旋律,遂把它命名为《圣母颂》。可见,独到的观察和思考是多么的重要。

我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多么美妙感人的音乐,如果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是很快就会忘掉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总结加以提升,把握住文化的脉络,再回到感性,才能刻骨铭心,才能使情感有深厚的积淀,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