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经济重心与经济发展方向的转移轨迹探讨

2015-05-30张鑫宋颖怡胡碧玉

2015年8期

张鑫 宋颖怡 胡碧玉

摘要:通过经济重心模型计量分析了成都经济重心的转移轨迹,指出成都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呈现倒U形状。在2011年之前成都经济重心向北移动,并且经济重心移动速度缓慢;在2011年以后成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并且经济重心移动速度较快。根据成都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分析了相关经济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成都经济重心;经济发展方向;转移轨迹

一、经济重心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多的是考察该区域内工业总产值的总量水平。城市内的工业布局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工业集聚和扩散理论。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是在不存在规模经济和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主要是最求知识外溢、共享市场、经济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形成的结果。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工业园区,这种工业园区的形成模式称为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经济增长,我国的园区模式大多是先由政府成立园区,再进行招商引资推动园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园区的集聚和扩散影响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变化。为了研究一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经济重心的概念。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的力学的知识,主要是指在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下,使得各个牵引力的作用能够达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一个均衡点。经济重心是反映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在各个方向上的经济牵引力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种相对静态的均衡状况。在我国最早利用经济重心来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周良民(2000)《经济重心、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徐建华和岳文泽(2001)《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冯宗宪和黄建山(2006)《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赵祥(2013)

在《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产业重心的概念,认为我国工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会受到产业重心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重心变化引起了我国跨区域的产业转移。经济重心的移动可以从长远上把控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指明方向,对推动区域内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当区域内一个方向的经济发展发展或其他方向的经济弱化都会推动经济重心的轨迹向着一定方向移动。

影响一个区域内经济重心移动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考虑本区域内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本区域内地理空间坐标的位置。一个区域内各个辖区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帮助这个区域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本辖区在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小。在整个区域内空间地理位置也影响着经济牵引力的大小,距离中心区域越远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小,距离中心区域越近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大。

二、经济重心的模型构建

以赵祥的产业重心分析模型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重心模型。前提假设:

(1)推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区域内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工业生产总量,只考虑工业生产总值对经济的牵引作用,不考虑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对经济的牵引力。

(2)以城市的区域地理中心,作为区域内的坐标原点,在坐标轴上来考察区域地理内的各个经济增长点和距离中心原点的坐标位置。

(3)不考虑城市内区域经济所占面积的大小,我们只考虑城市内各个区域方向上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的影响。

假设一个城市内有n个经济发展区域,第i个区域内带动经济增长的点的坐标是(Xi , Yi),Vi表示第i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水平,即该方向上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力,(X , Y)表示该城市内经济发展的重心。

X=∑ni=1xivi∑ni=1viY=∑ni=1yivi∑ni=1vi

三、成都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计量分析

(一)成都经济在成渝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务院着力培育成渝经济区,将成渝经济区作为推动西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来带动成渝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内的一个核心极点,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方向、工业的布局直接影响着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在整个成都市中,成都的行政辖区为7区12县市。成都的每一个行政区域可以作为成都市县区内一个县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着周边经济的发展。由于成都各个区县之间存在着空间的距离,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各个区县对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影响力大小也不相同。各个区县内的经济增长点都影响着成都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向着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方向发展。在成都各区县内的产业集聚总会带动聚集区内或集聚区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外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牵引力,总是希望外围的经济发展,向着集聚区域内发展。

(二)经济重心模型的计量因素选择

1、经济重心模型的计量因素之一——成都经济空间布局

要考察成都区域内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经济发展的方向,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用具体可计量的方法描绘出成都区域内各个区县经济增长点的地理坐标。

以成都市区的地理中心天府广场作为坐标原点,来考察成都市各个辖区内经济发展的地理空间位置,描绘出区内增长点距离地理中心原点的地理坐标。将成都整个区域内的县区经济作为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点,详细的刻画在一张地理坐标图上。以整个区域内的横纵坐标的数字距离表示成都整个经济区域内的实际距离。

2、经济重心模型的计量因素之二——成都各区县工业经济总量

成都7区12县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成都经济重心移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对成都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在各个力量的平衡中,可以看到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可以看出成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经济运行走势。通过截取成都市各个县区的工业经济总产值2009——2013年的截面数据来分析成都市经济发展重心的轨迹变化。

(四)经济模型结果分析

将成都2009—2013年的经济重心的轨迹用线段连接起来,可以发现成都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呈现倒U形状。在2011年之前成都经济重心向北移动,并且经济重心移动速度缓慢,在2011年以后成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并且经济重心移动速度较快。成都经济发展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体现了成都经济发展的一定经济规律。在2011年之前,成都经济发展的轨迹在向北移动,在于成都经济发展只考虑了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而不考虑成都经济发展的区外的影响(并没有考虑重庆经济的发展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阶段成都经济发展向北延伸,主要考虑了成都向北县区面积大,地势较为平坦,辖区县际和区际之间的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园区的建立和招商引资优势。在2011年以后成都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向移动,一个主要影响成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因素是成渝经济区的批准成立。在2011年3月1日,国家批准成立成渝经济区作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来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成都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考虑整个成渝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概况,更加注重重庆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批准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强化了成都向东南方向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

四、成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面临的问题

成都经济重心向东南移动表现为成都加强了在其东南方向的经济发展力度,但是成都的东南方向存在着自身发展的一些缺陷性因素,同时成都经济向东南倾斜会引起其他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1、土地供给不足。成都市的整个地理辖区的管理面积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区的西、北方向,而成都东、南方向地理辖区面积小,尤其是东南方向成都可以管辖的地理面积就只有龙泉驿区一个行政区域。对于成都经济发展方向向东南转移,土地供给将会是制约成都经济发展的瓶颈。

2、平原面积狭小,山地面积大。从成都的整个地势情况上看,成都的地理平原面积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区的西、北、西南方向,而成都的东南方向的地势多为山地,平原面积狭小。成都向东南方向发展经济,建立工业园区,需要平整土地,工程作业量大,消耗的时间长,投资成本大,因此,需要消耗大量政府投资的资金支持。

3、西、北、西南方向辖区内各县市的行政阻扰。随着成都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成都会加大对东南部地区的投资规模,加快发展东南部地区的交通条件,给予大量的优惠政策扶持东南部地区发展。随着东南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变,东南部地区会在整个成都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逐步突显出来,会对西、北、西南一些企业产生区位吸引力。产生区位吸引力的企业主要是,西、北、西南区域内的一些专业化分工弱,仅仅依靠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规模经济的企业。专业化分工弱会弱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企业集聚的主要目的仅仅是追求该区域的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经济,因此,区域内企业的稳定性差,产业扩散动力强。西、北、西南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为了保证本地政府的利益,会采用一系列的强制性的政府行为限制本地企业外流。

4、东南地区产业发展与西、北、西南产业结构类同,强化了区域内各个辖区之间的经济竞争。虽然在建立园区时,成都市政府对各个辖区内的园区的产业定位有着明确的重点产业。在政府园区发展考核制度上,政府更加注重园区内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园区发展规模、税收等可以直接考核的经济因素,忽视了园区发展的稳定性、长久性。各个辖区内的园区管委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凸显自己的政绩,迎合考核制度,争夺招商引资资源,造成各个园区产业类同性产业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上演。

五、推动成都经济重心移动的建议

针对上面成都经济重心发展向东南方向转移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成都市与东南周边市区县的经济合作。成都东南方向本身地理管理辖区面积少,是制约成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成都需要与东南周边市县区合作,解决土地供给不足的问题。成都与东南周边共同开发合作工业园区,实现“双方公投共建,利益均分”的原则。采用共建合作园区的模式,可以实现成都与周边市县区之间的双赢,既可以推动成都经济的发展,强化成都在成渝经济区中核心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也可以带动成都周边市县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外围地带。

2、增加成都东南辖区的投资规模,凸显东南地区的区位优势。增加政府投资,加强对成都东南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要凸显交通优势,改善东南辖区内的区内交通条件,实现辖区内部的交通持续畅通;进一步加快完善东南辖区与其他区域的区际交通线路,实现区际之间的道路交通有序便捷。对于土地平整问题,应首先做好区域内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再把土地平整的项目写进各个园区的实施细则中去,作到统筹规划,细则并进。

3、建立成都市统一协调的关于区域内企业搬迁的审批事项。对于西、北、西南辖区内需要搬迁的企业,应该取消辖区内各级政府对企业搬迁的行政性限制,建立以成都市统一协调的各辖区内企业搬迁事宜。西、北、西南辖区的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应该关注到本辖区内企业的限制性行政搬迁事项,而应该增强培育本辖区内发展潜力巨大、关联性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的企业。只有增强本辖区内企业的相互依赖程度,才能减少本辖区内企业的对外搬迁数量。

4、培育成都东南辖区的重点发展企业,增强辖区内的专业分工强度。成都东南辖区在招商引资时,应该注重企业的上升空间或企业的发展潜力,让本辖区的企业有能力和有趋势成为区域内的大企业。让辖区内的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分工强,园区企业稳定性高,产业链长的工业园区经济。(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项目(2013)——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SC13B103),本文系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1-7-01.

[2]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省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08.

[3]成都统计局成都统计局调查队.成都市统计年鉴2009-2013[EB/OL].成都统计局官网

[4]赵祥.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7.

[5]周良民.经济重心、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 [J].中国社会科学,2000.

[6]冯宗宪 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长沙经济地理,2006.

[7]徐建华 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北京地理科学,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