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教孩子分享吗?
2015-05-30陈昱
陈昱
上期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了我的H(习惯)-K(知识)-S(技能)三步财商成长计划。
今天,我们来谈谈步骤1中的一个习惯——分享与给予。
分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思想的大成。《孟子·梁惠王下》就有“独乐了不如众乐乐”。你是如何跟孩子谈分享这件事,如何训练孩子“分享”“给予”的习惯呢?
母亲节前夕,我向女儿提议:“我想给姥姥准备一件母亲节的礼物,姥姥一直想要一辆小一点的自行车,你要不要加入我,一起完成?”
我女儿问:“就我们两个吗?”
我回答:“可能还有大姨妈和姐姐,不过我还没有跟她们谈,我不知道她们是否愿意加入。”
女儿说:“我不知道我的钱够不够加入?”“一辆自行车600元,如果我们四个人都同意加入,每个人150元。”我回答。
“我给你600元,我给姥姥买。” 我有点惊讶了:上周还在为攒钱买一个小马宝莉玩具而放弃吃蛋糕的她,居然肯放弃自己的愿望送这么“大”的礼物给姥姥。
“对姥姥的爱,你也不能独占呀。如果我们四个人一起买,姥姥会更开心,姥姥蹬一下左脚想着是这个外孙女买的,蹬一下右脚是另一个外孙女给买的这多开心……”我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女儿听着笑翻了天。
“行。我跟姐姐一起。”说着跑去拿钱了。
女儿马上给大姨妈打电话说明我们的计划,大姨妈马上满口答应(没有问问她女儿的想法?!)。电话那头突然传来了12岁姐姐的叫声,“我没有钱,钱都在我妈那儿。”
12岁的姐姐,父母很少与她谈钱,如何挣钱,如何用钱,跟她关系不大。只要她自己的需要有办法满足就好。忘了说,姐姐是个学霸,马上要进到重点中学了。
同一件事,我选择尊重女儿自己的想法,引导让她自己判断,引导她体会分享的乐趣。分享,不仅将自己有的东西给予别人,更重要的是把给予的机会也分享给他人,让更多的人体会快乐。钱,是其中实现目标的工具。财商习惯的养成,不是知识,而是父母看待金钱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铸就孩子一生对金钱的态度——是朋友还是敌人,是主人还是奴仆。记得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对于玩具,食物都有了占有欲,其他小朋友想要是絕对不行的。在早教中心,也有父母看到孩子不愿意将玩具分给其他朋友,大声呵斥孩子甚至冲过来从孩子手中抢过玩具,强制孩子将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孔融让梨”。殊不知,这样的分享教育只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孩子屈服于强权,委屈地接受“让梨”。长久以后,孩子还可能会形成“我不配拥有这些玩具的心理”——自我价值认知低下。另一种就是学着父母的方式,用强权暴力行为去取得他想要的东西。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根本就在于,屈从于“分享”的形式,而没有鼓励孩子找到分享的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比比皆是以“分享”为手段的后遗症,巧取豪夺也好,小人之交甘若醴也罢,最终因为失了诚意失了乐趣更是失了人生。
最好的方法是接纳孩子成长过程。在那个阶段让孩子占有她的东西,不鼓励她分享。让她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体系。因为尊重,让孩子得到安全感。同时,我会主动带着她一起去给邻居送我们烤制的蛋糕,给小朋友准备礼物,让她一点点在自我的安全感下去体会分享的乐趣。
常常有人问我,如何让5岁的女儿自己思考。其实,孩子们与生俱来就可以思考,只是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信息。信任,尊重,接纳,是我与孩子沟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