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分析
2015-05-30杨璐
【摘要】“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豫剧《花木兰》中的重要唱段,本文通过情节介绍、图表分析、唱腔特点、演唱表演等方面对该唱段进行分析,表现了豫剧音乐语言特点和戏剧表演神韵。
【关键词】唱段分析;句法结构;唱腔特点;演唱表演
豫剧流行于我国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方,是河南戏曲中重要的剧种之一。豫剧《花木兰》是属于豫西调唱腔代表人物常香玉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所描写的是北朝时期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唱段。
一、情节介绍
这一选段所讲述的是,花木兰乔装男子应征入伍,在行军路上与将士们闲聊,其中一位名叫刘忠的壮士发出了一番感慨,天下的苦事都叫男人做了,女子在家享清闲。男子倒霉还得打仗,真不如赋闲在家。花木兰身为一名女子,自然知道女子们在家的不容易,所以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服了刘忠,让刘忠自觉无理,也是各位将士们深切体会女子的不易,激发了各位壮士的斗志。
二、图表分析
三、音乐的唱腔特点
(一)在板式结构上,创新性的发展了【二八板】
这段唱腔所使用的是豫东调的【二八板】,由于花木兰是乔装男子入伍,所以节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剧中的旋律线条变化也不是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句中加入一小段伴奏,而这样的伴奏方式在豫剧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得旋律更为优美流畅,还使得情绪变的更为连贯,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在节奏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造性的发展了【二八板】,使其在塑造花木兰男子汉气概的时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在节奏上,使用了半说半唱的五句句法和词格
自“白天去种地”起,多处使用了口语化的五字相连的唱法,这样就使得更加地贴近生活,节奏更加紧凑,听起来理直气壮,让人心服口服。这样自然地与正格的【二八板】唱法交织在一起,既有节奏对比变化,又非常统一,使整个唱段顿挫有序、浑然天成、朴实自然。
(三)在曲调上,旋律的音调贴合河南的生活语言
在中国的戏曲当中,“依字行腔”是声乐作品一直使用的传统创腔手法。豫剧也不例外。在唱词“鞋和袜”中,“袜”为三声,其实这是由于河南的方言发音的原因,这个“袜”普通话是四声,而河南话就是三声。这样的例子还有“男子打仗去边关”中的“边关”和“白天去种地”中的“种地”。所以,当我们在听唱段时,不仅要了解一下它所使用的方言,还要对它的“依字行腔”多加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它、细细的品尝它。
(四)在唱法上,使用了润腔、甩腔和拖腔
在这个唱段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声腔与语言的紧密结合,润腔、甩腔和衬词的使用,增添了戏剧色彩。在“谁说女子享清闲”中,“谁”就运用了下滑音的润腔方式,增添了花木兰反问刘忠的强烈语气。“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咳咳)”中“咳咳”的甩腔,表现了花木兰为女子打抱不平,将所有的不满,用甩腔表达的淋漓尽致。整个唱法铿锵有力、气宇轩昂。“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的衬词“哪”的使用,使用了拖腔,蕴含了无限的情感,在演唱时使用大本嗓,显得豪放宽广。
四、演唱与表演
表演在戏曲演唱里是很重要的。表演与演唱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戏曲艺术的传统,也是豫剧演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任何戏曲艺术都是综合了文学和艺术的诸多因素,运用舞台动作和音乐语言来演绎故事,塑造形象,表情达意。做和打是戏曲舞台表演的两种手段,做是指戏曲表演的总的身段,打是指戏曲表演中的武打。演员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使观众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理解人物形象和感情内涵结合起来,从而打动内心。
花木兰在从军之后,角色定位就是小生。在“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个唱段中,首先在过门中,花木兰自豪地迈着步伐,流露出女子与男子一样,可以上阵杀敌的自豪感。“刘大哥说(话)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演唱这句时,抱拳、摆手、身晃等一系列动作,表示对刘大哥的反问,男子气概十足。“种地”、“纺棉”动作摹仿生活,但是又不能太女性化。“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干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这几句演唱时,演员自豪地指着自己,底气十足,这一连串的身段表演,将花木兰骨子里的男儿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结语
半个世纪以来,《花木兰》不仅已经成为豫剧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经典名剧,花木兰的巾帼英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成为激励人们拼搏奋斗的楷模和精神力量。特别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个唱段脍炙人口,常听常爱,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意蕴。《花木兰》成为豫剧中珍贵的财富,我们将会一一传唱下去,花木兰的精神也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选段[J].歌曲,1998(4).
[2]黄海碧.“常派”那一声独特的甩腔……[J].东方艺术,2005(8).
[3]陈梦麟.论常香玉声腔艺术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杨璐,天津音乐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