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S.139的创作及技术要点(一)

2015-05-30徐懿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练习曲李斯特浪漫主义

【摘要】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艰深的技巧、辉煌的音乐会演奏效果、诗情画意般的描绘使这部作品成为19世纪钢琴音乐的里程碑。本文拟就对其音乐和技术要点进行详尽分析。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练习曲;浪漫主义

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艰深的技巧、辉煌的音乐会演奏效果、诗情画意般的描绘使这部作品成为19世纪钢琴音乐的里程碑。这部作品李斯特总共写了三个版本:初稿完成于1826年李斯特在法国南部旅行期间,在马赛的波亚斯洛出版社以作品6出版,采用的是车尔尼式的手指训练技术,但已具备后来的超技练习曲音乐主题的雏型,属于李斯特青年时期的习作。第二稿修订于1837年,由意大利的黎柯第出版社出版,题献给车尔尼。在这一稿中,李斯特将青年时代的简单习作作炫技性发展,并改写了其中三首,改动幅度之大,完全像是新作,降E大调练习曲的引子引用了李斯特早期创作的一首歌剧幻想曲的前奏部分。最后一稿完成于1852年李斯特与卡洛琳公主在魏玛时期,由莱比锡的布莱特科普夫出版社出版,并被冠以《超技练习曲》的标题。这套练习曲集的调性布局为:由C大调开始,加上关系小调,作五度圈的左迴转6次(与肖邦的24首《前奏曲》Op.28不同,肖邦前奏曲的调性安排是以C大调开始,加上关系小调,作五度圈的右迴转12次并遍及24个大小调),以调式色彩中最温暖(降D大调)与最悲情(降b小调)的一组调性结束。其中十首被加上了文学性的标题:第四首被取名为《玛捷帕》,此曲完成于第二稿与第三稿之间,上有题献给维克多·雨果的小标题。其余几首练习曲的标题也与雨果的诗歌标题相关联,如第三首《风景》、第六首《幻影》。第八首《狩猎》描绘了一个德国古老的神话:在英格兰,一群猎人跟随亚瑟王打猎,他们纵马驰骋,在喊叫声与鞭子抽打声中追逐猎物。第十一首《黄昏的谐音》与波德莱尔的诗歌并无关联,曲中的钟声、迷人的旋律和忧郁的色彩与诗歌毫不相同。

第一首《前奏曲》,C大调。作为这部宏大曲集的序奏,从一开始就展示出李斯特强烈的个人风格,如双手强奏八度和弦、全音域的琶音跑动、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这是一首克拉莫音阶技术类型的手指跑动练习,第13小节右手的二全音符属七和弦是乐曲的最高点,需要坚强的手指、手腕与手掌支撑以及整个身体重量的调动,发出响雷般的轰鸣。同时,乐曲也展现了李斯特华丽的个人演奏风格以及他对生活的基本态度,那就是热情、胜利、凯旋。这首练习曲与他的同名交响诗《前奏曲》在情感基调和风格上是一致的。

第二首,a小调,无标题的随想曲。主要训练课题是左右手交替快速八度技巧与右手的三连音快速跳动,十分华丽。贯穿乐曲主题动机的断奏标记与重音要鲜明地奏出,将乐曲强烈的节奏感展示出来。这个主题动机原型是贝多芬的“命运”主题,李斯特借此表达了他对贝多芬的尊重,这也许是这首练习曲没有标题的原因。李斯特将贝多芬笔下无情的命运人性化了。

第三首《风景》,F大调,稍慢板,是一首如同初夏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小品。整首乐曲要演奏得极其柔和、平静、甜美,注意左踏板的使用,各个声部都要歌唱。手指贴键连奏与旋律的长线条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训练内容。

第四首《玛捷帕》,d小调,快板。这是这套曲集的第一首大型作品,也是最著名、最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之一,主题来自李斯特的同名交响诗《玛捷帕》,作品以雨果的长诗《玛捷帕》为标题。故事梗概如下:玛捷帕是乌克兰民族英雄,年轻时曾在波兰国王约翰·卡吉米尔的宫廷中担任侍卫,后来由于与一贵族妇人私通而被贵族发现,被剥光衣服绑在马上放逐荒野,垂死之际在乌克兰获救,加入骑兵队,因其英勇善战,最终成为英雄。

全曲采用了主题的五次自由变奏。在强有力的减七和弦与遍及钢琴全音域的音阶跑动序奏后,主题气势磅礴地以双手八度强奏和弦的形式出现,展示了玛捷帕坚毅的性格,中声部快速粗犷的三度双音描写了玛捷帕被绑在马背上放逐的情景。要注意主题带三角形标记和没有这种标记的以及带ten.标记的和弦应使用明确的不同奏法。第22至30小节的过渡段是典型的李斯特式炫技段落,需要精湛的八度演奏技巧,奏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第31至47小节为主题第一次变奏,中声部变成三度双音的三连音节奏型。在一段近似华彩的双手半音阶交替段落之后,音乐转入如歌的中段(61小节)。

第62小节开始主题的第二次自由变奏,音乐转为降B大调。在如竖琴般双手优美的轻声拨奏陪衬下,左手大指奏出绵延的歌唱性主题,展现了英雄内心深处的柔情。音乐要充满感情地表达出来,不能破坏长线条。这段音乐经过多次转调,要注意大小调转换时调性色彩的改变带来的音色细腻变化,表达英雄内心从希望到叹惜的情感波澜,这也是作曲家本人的心路历程。第76小节左手的大七度和弦是浪漫派作曲家最爱使用的表达浪漫情怀的和声手法,也是音乐最真情的流露,常被看作是浪漫主义音乐本质特征的体现之一。这段音乐是李斯特主题变形手法又一次成功运用的范例。

第80小节开始主题的第三次自由变奏。在这段变奏中,左手大指的旋律被移至右手高音声部,音乐变得更加流动、热情,更富有表现力。左手加入了半音上行的和弦化织体,刻画了在放逐途中玛捷帕垂死的状态,音乐美得令人窒息。半音化的和声处理手法是浪漫派作曲家钟爱的钢琴音乐创作手法之一,肖邦在其钢琴作品中也大量使用过,如他著名的练习曲《冬风》的右手半音化织体。这种手法最能体现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标签之一。第97小节开始的右手k6/4强奏快速半音化下行和弦是李斯特首创的炫技技术之一,需要快速准确的手指跑动以及坚强的三关节、手掌支撑力。在他的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分也有一段著名的类似段落,钢琴发出令人眩晕的轰鸣声。

在经过一段双手快速的八度炫技过渡段之后,音乐又回到快板,d小调。第114小节开始主题的第4次自由变奏,乐曲以轻快的6/8拍三拍子舞蹈节奏表现玛捷帕在历经磨难之后奇迹般的活下来和胜利的喜悦。第136小节开始主题的最后一次自由变奏,坚定的快板。李斯特用双手大跳加三度装饰音的高难度技巧来表现玛捷帕从苦恼中解脱,获得再生的狂喜。主题在这里变成了一支英勇的进行曲,推向全曲最高潮。这段音乐是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技术最难的段落之一,要展示准确的远距离大跳。练习时要勇敢,眼睛直视前方,不要看琴键,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距离感,才能克服这段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段落。

第159小节开始全曲的尾声。右手在三个八度范围内的分解八度和弦再次将乐曲的炫技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仿佛胜利的英雄经历暴风雨的洗礼一般,音乐逐渐转向光明的D大调。第177小节开始一段短暂的宣叙调,李斯特引用了雨果的原诗:“它终于倒下……而国王站了起来!”音乐最后在狂欢中结束,以展示和弦力度为主。

第五首《鬼火》,降B大调,小快板。如同舒伯特《冬之旅》里面的,鬼火在德国有“状如人形的火,引诱路上的行人迷路”的传说。在万圣节漆黑的夜里,一个人赶夜路,途经一片坟地,阴风吹过,四周发出簌簌声,令人不寒而栗。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远处有一点亮光若隐若现。他战战兢兢地捡起一块石头,朝亮光扔去,只见那火光飘飘忽忽地,飞到了另一个坟头的后面。他更加害怕了,又拣起一块石头朝火光扔了过去,只见那亮光又向另一个坟头飞去。他几乎崩溃了,欲拣起石头再朝那亮光扔去,这时,只听见坟头后面传来了声音……

这是一首著名的双音练习,前苏联钢琴家里赫特1958年索菲亚独奏会的现场录音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极限速度。乐曲一开始在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半音阶跑句下,左手奏出歌唱性的主题,似一声声哀叹。随后第7小节开始,两串快速分解的自上而下减7和弦经过句形象地描绘了闪烁的鬼火。和声构成是柱式的半分解减7和弦,即减7和弦的四个音被同时分配在左手的和弦与右手的单音跑动中,演奏时要富有想像力,弹得极为轻巧,注意手腕的放松,这是乐曲的引子部分。乐曲的主题从18小节开始,李斯特指示“柔和、安静,并且始终保持连贯”。右手半音化的双音织体是这首练习曲技术上最难的部分,也是和声色彩最迷人的段落。在练习的过程中,应首先通过放手腕的方式练习,即四音一组与二音一组相结合的手腕放松方式,通过手腕来带动双音,这也符合和声功能与音乐的起伏变化。左手要弹出小连线的语气,句法是2+2+4(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调性布局上,李斯特采用的是降B大调(18至21小节)与下属的降e小调(22至25小节)之间的切换。这段反复的时候,左手变成了跳跃的装饰音型,旋律在低声部;在和声色彩上,柔和的降e小调被更为明亮的降E大调所代替(34至37小节),最终发展到“热情且富有表现力的”乐段结尾(40至41小节)。

乐曲的中段以诙谐的引子动机展开,通过不断上行的音高、逐渐增强的音量与材料分裂,音乐的紧张度逐渐提升,在第49小节达到乐曲的第一个高潮。这里要强调节奏的重拍与三十二分音符跑动的平均。第53至57小节是左手的半音阶跑动练习,要通过八个音放一次手腕的方式来练习,消除肌肉的紧张。第57至61小节是双手的分解和弦跑动练习,要突出双手高声部的旋律。第62至66小节要弹出戏剧性的强烈对比,音乐随后通过一串极为轻巧的跑动进入再现段。这段要通过四个音一组的方式放手腕(第67小节)。

再现段音乐转向更为明亮的A大调,极其优雅。从音乐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李斯特将“鬼火”人性化了,跳起优雅的舞蹈。主题在左手低声部再现,中声部双手奏出带有舞蹈性小连线的三度半音阶上行的浪漫旋律(第73小节),右手高声部则是新加入的引子动机(第74小节)。这段音乐是两颗心在对话,就像电影《人鬼情未了》里的情节一样,李斯特用浪漫的笔触赋予了“鬼火”以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移情性的表现特征之一。在调性布局上,再现段采用的是A大调与下属的d小调之间的切换。音乐反复时,李斯特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性变奏手法,展现了鬼火的灵巧与轻盈(第84至91小节)。随着音乐的渐强,乐曲的第二次高潮也是整首乐曲的最高潮到来(第92至101小节)。演奏这个段落需要精湛的演奏技巧,展现钢琴辉煌的音色。每四拍一组的八度和弦重音要运用身体的重量与手腕的支撑,放大臂,弹得饱满、有力,左手要做渐强。附点上的语气重音要给予充分的强调,手腕的支撑力是这个段落的主要训练目标。随着现代钢琴和演奏技术的发展,手腕需要承受大臂乃至整个身体的重量,好比用十个手指做俯卧撑。第96小节李斯特更是要求发出震耳欲聋般的轰鸣。左手的八度大跳就像是骷髅之舞。音乐在99小节转入热情而有表情的结束段,再次回到降B大调。

尾声从102小节开始,先是一段随兴处理的、柔和的稍慢板,要注意小连线及音色的变化,弹得非常妩媚,塑造出橄榄状的句型。第106小节回到原速,音量逐渐增强,中声部采用主题首次呈现时的双音织体,上方声部是引子的动机,第111至112小节音量自突强后的迅速衰减就像是火苗的突然熄灭。随后乐曲一开始的半音阶三十二分音符轻巧的跑句再次在左右手间分别再现,与之伴随的是“闪烁的鬼火“动机。要注意这个乐句中向D大调的离调,并通过c小调回到降B大调,要根据和声色彩的变化弹出音色的细微明暗对比,塑造句型。音乐最后渐行渐远,消失在一片朦胧的音响色彩之中。这首练习曲pp的段落应加上左踏板,使钢琴的音色层次更加丰富。尾声缥缈的音响已接近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参考文献

[1]佐尔坦·迦托尼,伊斯特凡·塞兰尼编,姚世真译.李斯特钢琴全集 练习曲1[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俞人豪译.李斯特音乐文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米尔斯坦著,张玉芝,彭晓平译.李斯特(上、下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徐懿(1979—),男,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练习曲李斯特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绘事感言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