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及策略
2015-05-30黄学连
黄学连
“美丽、活泼、有着一颗童心”是外界对幼儿教师的一直以来的认识,“带着孩子们玩耍,没有教学成绩的压力,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教师素质不用太高”仍是不少人对幼教职业的评价,但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程度,幼儿教师述求、幼儿教师所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却鲜为人知。
一、幼儿教师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
(一)幼儿教育主体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现在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幼儿转,给幼儿惯出了不少的坏毛病,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教师工作量大。幼儿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幼儿园难免发生一些小意外,部分家长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教师,不依不饶,安全工作成了幼儿园教师长期紧绷的神经,久而久之,工作的繁重、繁琐,精神的高度紧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迫使教师要积极的自我调节。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幼教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性。幼教学科为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综合性人才,弹、唱、跳、画是每个教师必备基本素质,组织教学、掌握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科研也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之课,除了每天的正常的保教工作,还有很多案头工作需要完成,如:制定教育计划和书写教案,写幼儿观察记录和幼儿成长档案,写教育笔记和教学心得,制作教玩具,写听课笔记和活动分析,写论文、计划、总结,写家园联系册等等。
(三)社会现实要求幼儿教师应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之所以被人所尊称,因为他们有显著的教学成绩,有分数去衡量他们的能力,而幼儿教师,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愿意去当,都可以,很多人都不太愿意用“教师”这个称号称呼幼儿教师,而是用“阿姨”。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要求对幼儿教师健康心理提出了挑战,迫使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幼儿教师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把爱融入工作。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育就是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的神圣事业。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就会萌发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才会对幼儿发自内心的爱,有了爱的注入,一切工作压力、一切困扰都会引刃而解,一切都会理所当然,枯燥的工作就会变得生动,烦躁的情绪也会得到有效遏制。
(二)培养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使自己工作游刃有余,享受工作乐趣。精神成了评价幼儿发展的新地标准,这也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争做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首先要深深地热爱、甚至迷恋教学工作,只有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感才会闪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创造型教师应多参与充满不确定性、高挑战性的活动,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借助外力来达到目标。第三,顽强的意志也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要将创新过程进行下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同时,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也是重要素质之一。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增添工作生活乐趣。在教学中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儿童的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这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了解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有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儿童學习,这也要求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广泛的兴趣的培养,对教师生活方式单一化有很好的调节,具有广泛的兴趣,幼儿教师就会走出那个封闭的教学环境,关注的事物不断增加,不断接受新的观念,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沉浸在幼儿教学环境中的思维得以转移,有效缓解繁重工作带来的压力。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豁达的胸怀。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才能保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幼儿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凡事存一颗宽容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是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修养的体现。
(五)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仅要适应坦途的挑战,更要适应挫折的打击。首先,幼儿教师应正视现实、淡泊名利,要看到这一职业的崇高和无可替代性,保持心理平衡。其次,如果遇到挫折应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或是向他人倾诉,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建构一套客观的认知评价体系,不因他人褒贬而或喜或悲,始终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咨询。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书籍、心理专家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检测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治疗,坦然面对。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