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视域下的高校法制建设
2015-05-30胡艳玲杨丽珊
胡艳玲 杨丽珊
【摘要】依法治校是目前国际化趋势的导向。我国国民素质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迫切需要从通过法制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教育入手。在法治国家,高校系统作为国家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必然成为法治的调整领域。因此,依法治校是推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关键词】国际视域 高校 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2-02
教育要与国际接轨,真正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应当是以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全国高校,由于高校资源配置不均,管理体制改革不充分等原因,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差距甚大[1],与发达国家差距更是巨大。据有关资料统计,西方国家的发达,战后日本的崛起,都与通过法治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学校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美国第一部《宪法》明确指出,教育和科学事业不受任何干预。特别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几位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到2000年,美国教育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同理,我国国民素质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也需要从通过法制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教育入手[2]。
一、当前高校法制建设的现状
1.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对普法教育、法制建设的投入非常少。法制教育、法制建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法制建设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普通工作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流于形式,内容单调
在高校法制教育、法制建设中,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未能给师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从事法制建设工作的机会。有的学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本教材、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以身说法的内容。
3.法制教育师资力量匮乏,法制建设力度欠缺
很多高校的普法师资是由思想政治部、团委、学工处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法制建设工作由纪检处、保卫处等工作人员承担。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普法教育、法制建设的最终效果。
4.缺乏合理的法制教育、法制建设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法制建设效果的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和考核犯罪率,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设置这一方面的考核。即使有考核的方式,考核的内容也主要集中于一些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主要标准是普法考核成绩和犯罪率高低,学校通常追求的主要是普法考核的分数高和犯罪率低,考试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抛在脑后了,并未真正的培养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因此师生法制意识依然非常薄弱。
二、推进高校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法治,国际视阈下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要求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学校、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明确各级各类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推进专业评价,扩大社会合作。
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的交融越来越多,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权钱交易、学术腐败、贪污受贿、师生违法等现象在高校师生员工队伍中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是群体化违法违纪。部分师生员工因法治理念缺乏,坚持依法办事的习惯尚未形成,不善于依法维权、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和纠纷,使一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因此,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有效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几个措施
1.制度层面管控
依法治校体现教育现代化中制度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法规、教育公平等内涵。学校实行依法治校,一方面通过法制教育和依法办事、依章办事、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依法治理校内秩序和周边环境,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建立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为人才培养创造健康的环境。例如,学校可专门设立法律工作室,主要从事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划、审查,学校重大事项的谈判与签约,法律事务的调研、参与法律纠纷的调处及起诉、应诉以及普法教育,对学校的文件制定、重大决定提供咨询意见,为学校领导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等。
2.树立法制意识
全校由上至下树立法制意识,树立安全意识。学校的管理者应带头学法,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建立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在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努力培育师生员工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平等意识”而非“专政意识”,“公民意识”而非“百姓意识”,“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
3.开展分类教育
法制教育的开展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进行。对于教职员工,可针对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要求,选取相关的法律及案例作为教育内容,编写合适的法律知识读本,还可利用宣传栏、校报、手机报、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对于学生,应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将法制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编写统一教材,真正实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个落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其它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确保法制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3]。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工作宗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管理工作上的价值追求,高校的管理者应把这个理论层面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一种真实的工作实践体系,积极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模式[4]。
4.倾注人文关怀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兼顾个性;既要维护统一意志,又要体现人文关怀[5]。以人为本,力创人与环境的和谐,打造安全文明校园。安全、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依法治校和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依法治校中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在人文管理中有矩可循。只有把依法治校和人文管理这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和谐统一起来时,才能真正构建出和谐校园。 5.注重德育培养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一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以德治校的要求。其二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彰显依法治校的任务[6]。现代大学的思想理念、品牌及其效应、校园文化等形式,体现了以德治校的内在属性;而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研究其成果转化、规章制度等载体,体现了依法治校的具体要求。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优秀校园。
6.监督管控到位
制度执行不仅需要内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而且需要有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制约措施[7]。有的学校虽然也赋予了比如教职工代表会等监督的权利,但并没有具体的监督程序的规定,结果是造成监督机构似乎无不监督,而又最终无可监督的尴尬局面。依法治校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学校的保卫部门应依法保护广大教师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的教务部门应依法招生、颁发文凭,监督管理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财务、后勤和基建等部门应依法管理学校的一切物质财产;科研部门应依法申报、管理教师的科研成果;人事部门应依法做好教师的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外事部门要依法处理对外交流、合作事宜;学生管理部门要依法作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等[8]。只有各部门互相协调监督,依法治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论
现代社会信息通讯行业发达,国际之间交流日益加大,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要想一个学校能长治久安,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严格的执行依法治校。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高校的管理体制也从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转变,依法治校的理念被普遍接受。在法治国家,高校系统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必然成为法治的调整领域。因此,依法治校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依法治校的灵魂就是“法制”与“合议”,在依法治校的视野中,学校的管理体制就必须有相应的改革,真正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以教职工代表合议为神经中枢的管理体制。有形的制度是无形观念转变的基础条件,制度建构只是依法治校的开始,如何在运行中使之进一步完善,最终将良好的制度融入高校管理中,使法律和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们“心中的法”,进而让这些制度在高校管理中发挥作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我们应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国外的先进做法,总结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根据已有法律,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从理性的高度实施依法治校[2]。
参考文献:
[1]梁文化.法治视阈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 (06):206-210.
[2]李泽华.试论高校管理应坚持依法治校理念[J].学理论, 2010, (31):274-275.
[3]张丽艳.依法治校:从理念到制度[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 (04):99-102.
[4]孙扬.试论我国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 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 (1):104-106.
[5]谭金海.坚持依法治校倾注人文关怀[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0,(9):129.
[6]储著斌.教育现代化视阈下的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4):85-89.
[7]周勇,田甜.制度执行:高校依法治校的关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1):3-4.
[8]王景斌,唐吉庚.依法治校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2000,(02): 1-6.
作者简介:
胡艳玲(1983-),女,湖北仙桃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育研究、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