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相关探究
2015-05-30李小宝
李小宝
所谓戏曲,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戏剧形式的统称。传统戏剧之所以又称“戏曲”,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性质上说,中国传统戏曲实际上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戏曲”一词始见于宋末元初人刘埙的《水云村稿》,其中《词人吴用章传》断言:“至咸淳,永嘉戏曲出”,这是指南方的民间戏文。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又说:“唐有传奇,宋有戏曲”,这里“戏曲”或指宋代杂剧,或指南宋戏文。至近代学者王国维(1877—1927)著《宋元戏曲考》,才专用“戏曲”来通指中国的传统戏剧。戏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曲,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广义的戏曲,则包括曲艺和杂技艺术在内。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
传统戏曲剧本一般都兼用韵文和散文,分连台本戏、本戏和折子戏。现代戏曲分“幕”和“場”。连台本戏有两种,一种始于清道光年间北京的京剧。清杨懋建《梦华琐簿》:“大轴子皆全本新戏,分日连演,旬日乃毕。”;一种始于清末上海的京剧,逐步影响到其它地方戏曲剧种。它受资本主义商业的影响甚深,多演神怪武侠故事,并以机关布景为招徕手段,如《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全剧往往有几十本,每本都是自成起讫的一出大戏,每次只演一本。不久前,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宰相刘罗锅》就是京剧连台本戏,已上演第一本和第二本,大受欢迎。
本戏,是一次演完的长剧,如《赵氏孤儿》。折子戏,是本戏中可单独上演的单出戏,如《借东风》就是本戏《群英会》中的一折。
二、传统戏曲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扎根于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土壤上的传统戏曲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经典的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修身正道、昭彰未来的文本。这些优美至极,充满诗画意境的戏词,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是民族文化宝库里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藏。它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更是艺术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戏曲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戏曲又像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一直孕育着,却从未停比过演变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更加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集中代表了平凡的民俗文化和高雅的士大夫文化,因此也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和审美风格,成为从宫廷到市井,从城市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由于戏曲每个部分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三、传统戏曲中蕴含的影响力
自从戏曲诞生后,便对中国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范围的覆盖。从空间上来看,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对整个人类的集中居住地区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并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剧、傣剧、侗剧等,戏曲充斥在中国大地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时间上来看,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戏台还是茶馆,街边和舞台锣鼓喧喧终日不绝的演出,这体现出了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
从介入深度上来看,戏曲文化几乎是包罗万象,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曲所垄断,人们周边的文化空间,戏曲无处不在,当仁不让的演变一切民俗艺术载体,更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戏曲题材的创作内容,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全部历史故事,一自延伸到当今的现代生活,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对于中国传统题材有了全方而立体覆盖,然而不同的剧种和演绎群体,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曲调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审美角度和多重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小同流行区域的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的正统意识逐步转化为民俗民风,进而演变为传统的文化生活。戏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和桥梁,沟通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于民间的影响也日趋深入,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它礼乐合一的表达形式,进入并且占据着全社会人类的精神空间,很多人在孩童时期就在其中沽染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如鲁迅小说《社戏》里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那样。古代的劳苦大众,特别是没有条件念书的升斗小民,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观念很多从看戏中汲取,同时他们的娱乐也和戏曲演出密切相关。
四、传统戏曲中抒发出的美学观念
古代哲学和美学观念,以及表现手法构筑了戏曲的艺术基石,通过对客观对象求真"求美的艺术追求,使之成为戏曲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
戏曲的表现技巧主要在于节拍、舞蹈、模拟动作等方式的结合,充分调动了身体各个方面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并展示出来。与戏曲中的诗歌、音乐一致,表演者的动作也是高度程式化、舞蹈化的。在“以歌舞表演故事”的传统戏曲中,舞蹈和音乐的功能与地位相似。首先,戏曲中的舞蹈要服从于戏曲“表演故事”的需要,舞蹈在戏曲中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诗歌、音乐一起共同“表演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动作的程式化既是戏曲艺术民时期以来的积累,也是形体语言在“三尺舞台”上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就像经过符号化的语言文字得以成为交流的工具一样,动作如果不尽可能地程式化也绝无可能承担传统戏曲中如此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戏曲中的舞蹈与动作的程式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有着自己的表现方式,它与音乐、诗各自自己的领域内既紧密结合又最人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瓜《礼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歌之为言也,民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民言之;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人对诗乐舞的审关认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戏曲中舞蹈的地位和重要性。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得以茁壮成长的文化根基,它构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在五千年的历史中逐渐积累沉淀得到的精髓。戏曲文化中的众多方法在其它同类型的演绎中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我们应当从这些宝贵的传统中挖掘出现代人遗失的传统人文精神,提升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