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敦煌文书S.2703《学郎习字日课》
2015-05-30吕佳宁
吕佳宁
一、S.2703《学郎习字日课》的习字范本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文书S.2703《学郎习字日课》是一件唐代学童用《千字文》习字的作业残卷。此卷正面为唐代官府文书,有天宝八载(749年)和乾元元年(758年)题款。这是学童利用废弃公文纸的背面,以周兴嗣《千字文》为底本,进行习字练字的日课作业。写卷距今已一千馀年,这一古老的学童习字作业,也是了解我国古代童蒙识字教育的难得资料。
《千字文》由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应梁武帝萧衍之命编纂,全文共千字,二百五十句,每句四字,对仗工整,条理清晰,语句平白,易诵易记,是中国古代影响巨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千字文》从南朝梁、陈时期流行于江南,随即传播到关中。由唐太宗的提倡所推动,经过唐代欧阳询、褚遂良、张旭等众多书法家的书写,《千字文》也成为学习书法的绝好范本。到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建立西州后,源自梁代的集王羲之《千字文》普遍用作学童们的识字课本和习字范本。[1]
二、S.2703《学郎习字日课》的结构与内容
(一)文字内容。《日课》文本由教师示范书写的范字,学生临摹练习的摹字,以及教师批语,共三部分组成。据统计,现存部分为83行,每行3到27字不等,共1448字,其中某学童所写者1291字,某老师所写者157字(包括师书范字127字及师书日期和批语30字)[2]。与现存教学内容对应的《千字文》段落是:“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二)文本结构。由于残卷首尾不完,每日的习字内容之间也没有以留白等较直观的形式作间隔,因此,辨认出前后两日整列习字内容之间含有日期的一行文字的归属,才能正确划分每日的习字内容。现将第一个中间行移录如下(加粗内容为教师所写):
阳云腾休十八日腾腾腾腾腾腾腾腾
试推断这一中间行的格式:(1)学生写下右侧学习的汉字,每字一遍(如阳云腾);(2)教师批语,一般为“休”字,某日还作出了“渐有少能,亦合甄赏”的肯定评价;(3)日期,由笔迹判断应为教师书写(如十八日);(4)教师示范与学生摹写。其中,第(1)部分的内容与右侧习字内容相同,且在日期之前,相当于学郎对本日学习内容的总结,应当归属于右侧所习字的一日(下文称“本日”)。第(2)部分的“休”,据《说文·木部》,“休,息止也”,有停止之义,在这里类似现代教师批改作业的“已阅”或“√”,且在日期之前,应归属本日。第(4)部分在残卷所存六个中间行中,除“姜”字外,所习都是右侧本日的最末一字,由于这部分在日期之后,其归属要依据第(3)部分,即日期的归属来判断。
下面这一行中间行文字,可以成为判定日期归属的突破口(加粗内容为教师所写):
李菜重芥休姜廿六日姜姜姜姜
在这里,“李菜重芥”是右侧本日的习字内容,“姜”字除了这里的半行外,还有左侧紧接着练习的两行,属于次日的习字内容。那么,插在次日学习的“姜”字中间的“廿六日”就显得意味深长,只能用该日期是次日的习字日期来解释。在开始这一日的习字前,教师忘记了本应先写下的日期,直接写下“姜”的范字,随后发觉,又补写日期“廿六日”,接下来再次写下“姜”的范字。其他几个中间行的后半部练习右侧的最末一字,可以看做对前一日学习内容的回顾,属于一种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的教学方式。廿六日之所以没有温习,可能是这一日因故需要减少课业,因为“姜”字的练习只有两行半;也可能是考虑到这一日的习字内容“姜海咸[3]”笔画都很多,而减少了课业。另外,写有教师“渐有少能,亦合甄赏”评语的这一中间行,其下部有几个字大小的空白,虽然很难以示范和模拟的方式练习,但完全可以在此记录日期。教师以“廿一日”这一日期另起一行记录,接着开始新一天内容(出昆岗[4])的学习,也是“日期”这一部分应属次日的一个旁证。
综上,可归纳出学郎每日习字的内容及结构顺序:(1)教师紧接着前一日“休”字,写下本日日期;(2)日期之下如有空间,则一般采用示范与临摹的方式温习上一日所习最后一字;(3)以教师示范与学郎临摹的方式,进行本日的习字内容;(4)另起一行由学郎书写本日习字内容,每字一遍;(5)教师批语。
(三)残卷所见习字内容的还原与分析。按照上面的原则,试将《日课》中可辨的习字内容移列于下:
十七日 阳 云 腾
十八日 致 雨 露 结
十九日 为 霜 金 生
廿日 丽 水 玉
廿一日 出 昆 冈(以下残缺)
廿四日 光 果 珍 柰
廿五日 李 菜 重 芥
廿六日 姜 海 咸(以下残缺)
可见,学郎每日习字,并无间断,每天的习字数量为3或4个字,每字一般书写3行,根据书写大小约书写30至100遍[5]。日期和当日习字字数都明确的六天(十七、十八、十九、廿、廿四、廿五日)共22字,以此估算,将《千字文》学习一遍约需274日。
残卷所见学郎习字共28字,其中“阳云”二字练习内容缺失,“腾、霜、金、冈、珍、咸”六字练习内容部分缺失;十七日和廿四日的日期是推断而来;十七日的示范与临摹部分前段缺失,根据这一日批语“休”前的“阳云腾”三字推断,这三字便是十七日的习字内容;廿一日和廿六日由于示范與临摹部分后段缺失,难以确认本日全部的习字内容;按照前述的每日习3到4字的规则和《千字文》顺序,中缺的廿二日和廿三日,习字内容应为“剑号巨阙珠称夜”七字,其中“剑”字可能属于廿二日的习字内容。
三、S.2703《学郎习字日课》所见教学方法
除前述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的教学方法外,还有:
(一)“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先生在每列起首写下范字。学生临摹满一列,每列根据字形,临摹的字数不等。每字的第一列中间的位置,都有教师再次书写的范字。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在每行开端写下范字后交给学郎摹写,而是时刻关注学郎习字的进程,在学郎写下第一个半行后,针对性地讲解,并再次写下范字供学生摹写。如廿六日的“姜”字笔画较多,一开始学生显然没有很好地掌握字的结构,导致字形偏大,上下狭长。于是在学郎临摹5次后,教师又写有一字示范。在接下来的临摹中,学郎在字形把握和字体大小上,明显有了很大进步。
(二)字形结构对比的教学方法。《日课》的习字顺序是按照《千字文》顺序逐次进行的,但在廿四日和廿五日的教学中出现了例外。《千字文》中的“李柰”二字在《日课》中的教学顺序变成了“柰李”,即廿四日在习“珍”字后,跳过“李”字,学习“柰”字,廿五日再开始“李”字的教学。另外,在廿五日的日课中,“李”字有三行。第一行是“菜柰李李李……”,第二行是“柰李李李……”,第三行才是“李李李李李”。前两行在所习“李”字之前,教师分别写了“菜柰”和“柰”字。
习字顺序颠倒的原因,可能出于教师的误记。《千字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柰”字不在韵脚上,因此可能导致误记二字的顺序。廿五日的第一行首先出现“菜”字,可能因为廿四日教学过程中漏过了“李”字,廿五日发现前一天以“柰”字结束,按照《千字文》顺序,下一句是“菜重芥姜”,应该开始“菜”字的教学,于是教师在廿五日第一行写下“菜”字,教师随即发现漏掉“李”字的教学,于是在本行又写下“李”的范字,于是第一行起首便成了由教师书写的“菜柰李”。第二行依旧以教师书写的“柰李”二字起首,其原因可能是,“李”和“柰”的字形较为相像,先示范昨天学过的“柰”字,再示范这一天将学习的“李”字,通过直观的上下对比,讲解两个字似而有异的字形结构。另外,如果这名学郎是从《千字文》开始习字的话,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李字下半部“了”的结构将是学郎初次遇到,也需要作更为详细的讲解与练习。体现在实际学习上,学郎的临摹中,很多“李”字下半部分不成比例,可见对于学郎来说,“了”正是一个需要讲解和熟悉的结构。
可见,在唐代西州学童的教学中,教师并非简单地布置与批阅作业,而是每天温习巩固,“手把手”式地开展教学,同时根据字的难易程度进行课业设置,还采用字形结构对比的形式来优化教學效果。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不吝做出赞扬,“渐有少能,亦合甄赏”的批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希望,也侧面体现出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注释】
[1]唐长孺《跋吐鲁番所出<千字文>》,《山居存稿》三编,中华书局,2011年,311页
[2]李正庚.唐代书法私学教育[J].学术交流,2010(03).
[3]咸字以下残缺,无法确定这一日接下来的习字内容。
[4]岗字以下残缺,无法确定这一日接下来的习字内容。
[5]郑阿财、朱凤玉《开蒙养正——敦煌的学校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页。转引自赵贞《中村不折旧藏<唐人日课习字>卷初探》,《文献》2014年第1期。该文认为每日的习字量为3到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