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公司岂是官员高薪养老之地?
2015-05-30
官员弃政从商,这些年叫“下海”。之所以叫“下海”,是因为海上有风有浪,下海有风险,逼着下海的人必须学会游泳的本领,搏击风浪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弃政从商、下海游泳的官员往往被竖大拇指。政府官員“下海”到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下海”俩字自然要打上引号,因为这里是躺在水上不动都沉不下去的“海”,等于进了保险箱;经营着有“印钞机”之称的垄断收费企业,无需太多的劳神费心,就能收入近百万的年薪,还有比薪水可能更高的职务消费,让谁下海,估计都会争抢着往里“跳”。
国有垄断企业如央企,其高管层基本由政府官员“空降”而来。据说,也不是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愿意“下海”到国有企业,而多是一些在机关晋升无望、遭遇“天花板”的官员,要么个人要求,要么是组织照顾其另辟蹊径,才考虑“下海”。两年前就有公开报道透露这方面的内幕:很多时候,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这种情况不论在官场还是国企,都不是秘密。实际上这就是人事腐败的一种。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官员转身为国企高管都是冲着“金饭碗”去的,有些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官员成为国企高管,也很正常。但类似19家A股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政府官员云集的情况,怎么看都让人生疑。而如果高速公路收费企业已被当成体制内修养、养老的后花园,收费期满仍要无限延期下去,当然就是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了。弃官从商、“下海”,说法上很好听,但却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下这种“海”的,这是一种“特权下海”。而如果说特权等于腐败,某些官员到国有企业的华丽转身,可不可以叫“下海腐败”?
基本就是“印钞机”的高速公路收费企业,其高管近百万的年薪,与其说是公司业绩报酬,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福利、体制福利。十八大之后,首批72家央企高管面临降薪;那些基本靠“印钞”创造暴利与内部福利的高速公路收费企业,能不能主动把高得离谱、回报远超其付出的高管薪酬自己降下来?
(人民网 2015.1.27 马涤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