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
2015-05-30魏晓兰
【摘要】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是了解和掌握某一民族或区域内民歌特点,尤其是个性化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四川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区的藏族民歌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操方言因素、地域分布,以及民歌旋律音调所呈现出的诸如音调结构、音调使用习惯、音调材料等地方性特征,来探讨此区域内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
【关键词】藏族;民歌;音调;地方性
四川省是我国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作为其省内的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藏族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并在其民族自治地方幅员近三十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中,主要分布在包括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这些不同区域中的藏族人民由于居住的地域、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尤其是方言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再分别划分为康巴、安多、嘉戎以及白马等多个方言区。
通常民歌一般使用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方言进行演唱,因此民歌的旋律音调往往与其所依附的方言因素密切相关,如方言中的声调变化、节奏习惯、歌词的格律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旋律音调产生影响。此外,民歌中对三声腔、四、五声音阶、旋律音列等使用的地方性习惯,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旋律间的音调差异和旋律形态,从而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区域内民歌旋律音调的多彩风格及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所涉的原生态藏族民歌虽主要为四川康巴、安多及嘉戎三个方言地区的民歌,但就民歌音调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差异而言,却有着七个较明显的地方色彩区域。它们以地方范围来看,与青海南部、西藏东部相邻的康西北地方色彩区,大致包括甘孜州的德格、白玉、甘孜、新龙四个县;与西藏东南部相邻且地处甘孜州中部腹地的康中部地方色彩区,大致包括甘孜州的巴塘、理塘、雅江、康定、泸定五个县;与云南西北部相邻的康南部地方色彩区,大致包括甘孜州的得荣、乡城、稻城、九龙、木里五个县;地处甘孜州北部腹地的安多西北地方色彩区,大致包括石渠、壤塘、色达、炉霍四个县;与青海省东南部、甘肃省南部相邻的安多东北地方色彩区,大致包括阿坝州的若尔盖、阿坝、红原三个县;地处阿坝州东南腹地的嘉戎东北地方色彩区,大致包括阿坝州的马尔康及邛崃山以东的理县、汶川、茂县四个县;地跨甘孜州东部、阿坝州西南部及雅安市北部三地的嘉戎西南地方色彩,则道孚、丹巴、金川、小金、宝兴五个县。
康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音调,全境的三声腔以窄声韵的mi-sol-la、la-do-re、sol-la-do三种声韵最为多见,并间插以其他声韵。其中与青海南部、西藏东部更相邻的德格县和白玉县中的la-do-re声韵略多于更腹地的甘孜县和新龙县。在主要以mi-sol-la行腔的民歌中,构成羽调式的民歌是各地较为普遍的情况,但在德格县和白玉县中还构成一定数量的商调式民歌。此外,在旋律音调中还结合大声韵do-mi-sol或中声韵do-re-mi的情况,在甘孜县和新龙县的民歌中则更为多见,如《我和爱人的心情》《野马逃上山去》《今天天星吉祥》等等。从旋律音调的性质类型来看,甘孜县、新龙县民歌多为突出某一或两种窄声韵基础上辅以五声性级进的综合性音调,如甘孜县民歌《东方的多吉神》《格桑阿勒》(一种),《色色莫》(两种);新龙县民歌《青龙点缀蓝天》(一种)、《蓝天是幸福之乡》(两种)等等。
自甘孜州北部南下,首先进入康中部地方色彩区的五个县,相比较康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音调,这五个县中的民歌音调以级进音列性音调的数量较多,此类音调在民歌中所体现出的调式功能性并不很强烈,但不同调式变换的可能性则往往较大。多数情况下,旋律音调在沿调式音列中的相邻音级进行时,对不同的调式音级使用的较为平等,如巴塘县民歌《团结之舞》《吉祥如意》和理塘县民歌《再见吧群山》《琥珀色的狐帽》等等,但有时在旋律级进性进行时,由于节奏位置或长音的强调则会在不同时点以不同的窄声韵行腔,最终形成数个不同窄声韵下的级进音列性音调,这种情况中,旋律音调对调式音级的使用则不及前者平衡,如巴塘县民歌《我和爱人的爱情》。在旋律音调中突出使用两种声韵组合的情况在调式骨干性音调中最常见的情况,但较民歌中多同时使用两种窄声韵的康西北地方色彩区而言,该区域的民歌在声韵的组合上则更赋变化,如旋律音调中较普遍出现的中声韵与窄声韵的组合情况,可见泸定县民歌《玉得不错》(do-re-mi与la-do-re)、巴塘县民歌《莫愁河水东流去》(do-re-mi与mi-sol-la)等;旋律音调中出现小声韵与窄声韵的组合情况,如巴塘县民歌《有福气》(la-do-mi与sol-la-do);旋律音调中出现大声韵与窄声韵的组合情况,巴塘县民歌《心上人啊你要什么》(do-mi-sol与sol-la-do)等等。此外,在四音音列行腔为主的情况下,同时间以窄声韵是巴塘一带民歌中较有特色的旋律音调,如巴塘县民歌《嗦夺亚啦》《则木扎桑卡月》《嗦哦那》等中都有较明显的这种特征。
与云南西北部相邻,且包含凉山州西北部分地区是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康南部地方色彩区。这个区域民歌音调所采用的调式音阶种类较以上两区更加丰富,各种六声、七声音阶在得荣县和乡城县一带的民歌音调中更为常见。在民歌音调中交替使用小声韵la-do-mi与窄声韵la-do-re是该地区民歌音调的一大特色。这两种声韵虽都基于三声腔,但是声韵间一音之差的微调却为旋律音调带来了别样的音调风格,如得荣县民歌《阿拉干呀》中(见谱例1),旋律音调就是这两种声韵主要以小节为单位进行交替发展,旋律风格婉转俏皮,羽调式色彩突出。再如民歌《盛开三年的鲜花》的后半部分中,当民歌旋律转调至bE宫的C羽调式后,旋律音调便主要在这两种声韵中交替发展至全曲结束,这种音调特点的民歌还可见木里县民歌《欢乐颂》等。从旋律音调的性质而言,兼有调式骨干性音调与级进音列性音调两种特征的综合性旋律音调,不仅在该色彩区的民歌中较为普遍,而且在音调结合方式上,旋律或乐句的开始部分往往先由调式骨干性音调短暂引入后,便主要以级进音列性音调进行为主,并在旋律的节奏方面呈现出一种“前松后紧”的旋律律动形态,如得荣县民歌《父母的嘱咐》《五谷丰登》《夕阳余晖映草原》及木里县民歌《大海里的天鹅》《为何奔腾流水挡不住》等。
谱例1
安多西北地方色彩区的石渠、壤塘、色达、炉霍四个县,较康西北地方色彩区更加偏甘孜州西北部腹地一些,并在地域上与西北地方色彩区的甘孜县、新龙县等县接近,所以其旋律音调同康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旋律音调,是本文所涉七个民歌地方色彩区域中最为相近的两个色彩区。但是,尽管安多西北地方色彩区的各县多数处于甘孜州境内,却在方言上主要是安多方言,且地理自然条件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两区之间的民歌音调及地方色彩又具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如以窄声韵的mi-sol-la、la-do-re、sol-la-do三种声韵仍然最为多见,但在安多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中,其使用特点体现地更为单一,与其他声韵相结合的情况不及康西北地方色彩区;以五声性级进为主的综合性音调在安多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中则更为多见(如石渠县、色达县中),而且旋律音调所依附的调式音阶种类,也较康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更加丰富,且各种六声音阶较为多见;再如,安多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中,旋律音调中的大跳进行、连续大跳、窄声韵与四音音列相结合行腔等情况都较康西北地方色彩区的民歌常见。
阿坝州首府马尔康以北的阿坝、红原、若尔盖三个县为安多东北地方色彩区,整体上来看,此区域所涉三个县的原生态藏族民歌的旋律音调及风格较为统一,这虽然与它们在民歌体裁分类中多属相同的民歌体裁“勒”相关,但实际在它们其他的民歌体裁(如羌谐、果卓等)中也有着类似的特点。这个区域的民歌旋律音调主要为五声性的级进音列性音调,其旋律的发展多由音列自然次序逐级运动,其中间以四度或五度的跳进,尤其以纯四度的下行跳进来增加旋律的活跃度,但相对而言跳进数量仍然很有限。在旋律音调中还有一定数量使用两种调式骨干性音调的情况,其中在若尔盖县的民歌中数量最多而阿坝县的民歌中相对最少。从声韵的结合特点来看,若尔盖县民歌中为窄声韵(mi-sol-la)与中声韵(do-re-mi)结合的方式,而阿坝县与红原县的民歌则多为两种窄声韵结合下的旋律音调特点(mi-sol-la与sol-la-do、mi-sol-la与la-do-re)。从旋律音调的调式音阶来看,民歌旋律音调依附五声音阶的情况数量最多,其次是各种六声音阶,但七声及多声音阶的情况较为鲜见,调式仍然以羽调式和商调式最为常见。从旋律音调及旋律的风格来看,此地方色彩区的民歌一般都带有藏族山歌旋律的高亢嘹亮、婉转悠扬、跌宕起伏的风格特色,旋律音调中喜用连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型进行华彩性质的旋律润饰,其中尤其以若尔盖县的民歌旋律最为华丽。此外,该地方色彩区民歌的开始,多以短小且具有引子性质的旋律音调引入,这个引入部分多在民歌起讫便在短短数拍中接近或到达民歌的最高音域,不仅同样带有高亢嘹亮的华丽曲风,而且从音域跨度上相比,阿坝县民歌的跨度最大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的次之。
谱例2
相对于四川省境内藏族的康巴和安多方言区而言,嘉戎方言区是在地理分布上较为集中的一个方言区,从地域上它基本以甘孜州东北部与阿坝州相邻的州界为中轴,可以分别划分为嘉戎东北和西南两个地方色彩区。甘孜州东部和雅安市北部的嘉戎西南地方色彩区,是四川省内操嘉戎方言藏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域,该色彩区的原生态藏族民歌最显著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调式音阶的丰富性上,各种七声音阶已成为民歌所依附的音阶主体,其次是各种六声音阶或多声综合音阶,这种情况在金川、小金、丹巴一带的民歌中尤其突出。此外,使用七声音阶的民歌中,旋律进行时对待清角、变宫、变徵等偏音的使用,除了是五声性旋律基础上的“七声奉五声”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更强调将各种偏音较平等的使用于旋律音调的情况,这种情况带有非五声性旋律进行的特点,但也不同于欧洲音阶体系下强调四度音列进行的特征,实际上成为一种偏音自由参与下的三声腔进行,这种情况可见丹巴县民歌《下种平地歌》(见谱例2),在这首民歌中,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都有着突出的使用,它们不仅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在旋律的节奏位置上也较为自由,其中由清角音参与的三声腔(ri-mi-fa)和由变宫音参与的三声腔(la-si-do)都成为整个旋律中最骨干的音调进行,由此形成一种非五声性三声腔序进的旋律音调特征,类似的情况还可见金川县民歌《德西拉伊》《大割》等等。
北地方色彩区的四个县则主要是分布在阿坝州境内。该色彩区域与安多东北地方色彩区的藏族民歌相比,首先在民歌的整体气息方面不及后者民歌的气息舒展、悠长和自由即兴,它们往往在乐句的句幅上更加短小,旋律的节奏节拍也相对规整,且旋律在不大的音程范围内做上下迂回绕唱式的发展,以活泼婉转的曲风更加多见。该地区民歌的音阶调式较本文以上各色彩区更赋有特色,多种六声、七声音阶的使用更加普遍,且徵调式是最为常用的调式(其他各区以羽调式、商调式多见),此外含有降角音、变徵音等调式变音的八声、九声综合调式音阶的民歌也有一定的数量。从旋律音调所采用的声韵来看,中声韵在该地区民歌中较为常见,此外由于对调式偏音的使用,含偏音的窄声韵或中声韵有时成为旋律音调行腔的特色之一,如马尔康县民歌《我爱怜的犏牛》(si-re-mi)、《姑娘像朵花》(re-mi-fa)等等。
整体而言,本文所涉各个地方色彩区的藏族民歌,虽在旋律音调的特点及地方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七个色彩区并不是各自相互独立和互不相干,它们之间根据其地域分布的远近,方言区域的差异而形成相邻色彩区间音调相似、相远色彩区间音调相异,并逐渐过渡的整体色彩特征。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的分析(上)[J].音乐研究,2007(1).
[2]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的分析(下)[J].音乐研究,2007(2).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11.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6.
[5]四川省藏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1.
作者简介:魏晓兰(1977—),女,博士,现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