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资源创编的探索和创新
2015-05-30韦苏娜
【摘要】以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为例,从民间音乐素材的选取、意境的构思和氛围的营造、创编运用的音乐元素、创编技法、后期音乐缩混等方面来探讨民间音乐资源的创编,《晨昏》是一首对广西民间音乐资源创编的探索和创新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壮族;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创编;《晨昏》
民间音乐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应对其进行创编的探索和创新。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民间音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曲调抒情流畅,优雅动听,同时由于各地方言土语不同,造成民间音乐音调色彩的变异,形成了各路不同的民间音乐风格,广西原生态民间音乐体现出丰富的审美价值。
广西壮族的原生态音乐不但优美动听,更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DNA,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作和传唱的音乐形式,自然、不拘一格,是我国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之一,发展到现代,仍然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广西壮族原生态音乐不仅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更有很高的人文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民间音乐需要多种方法来保护和传承,其中一个手段就是通过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二度创编,让其更加符合主流社会或是大众审美的情趣,使大众通过这类音乐作品对我们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产生兴趣,让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获得更大的传播受众。同时,二度创编也是对原生态民间音乐资源的进一步完美和艺术上的升华。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对广西壮族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壮族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创编技法,形成鲜明风格的音乐作品。该作品音乐中那种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腔调有一种“飒爽”的韵味,融合了包括广西排歌和巫调在内的几种歌谣类型,苍劲的桂东南高腔排歌和浅吟低唱的巫调中既有清脆的木叶吹奏,又有震撼的电子鼓点的敲击,还合着飘逸的箫声,不时有天琴等壮族特色乐音,以及西洋乐相伴,壮族原生态韵味用看似简单的伴奏烘托出天籁之音,实现了传统旋律与现代创编技法的有机结合。
笔者以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为例,从民间音乐素材的选取、意境的构思和氛围的营造、创编运用的音乐元素、创编技法、后期音乐缩混等方面按来探讨民间音乐资源的创编。
一、民间音乐素材的选取
既然我们要进行二度创编,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民间音乐当成素材,并在取舍后进行创编。笔者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取舍的原则——保持住民间音乐的精神和特质。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其采用了广西多首原生态排歌和巫调做素材,选取的壮族排歌带给人一种朴实而飒爽的山野之味,而选取的巫调则带有强烈的叙事性特质,能从节奏、情绪、表现力等方面形成听觉上的强烈对比,给作品带来张力。“排歌”,是壮歌的一种形式,壮语称“欢排”,属自由体诗,流行于百色地区。特点是句不定字,段不定行(旬),首不定段(章),押韵宽松,中间也可变韵,一排接一排连唱,颇有气势。古老的排歌是广西众多的民间音乐资源中一枝独特的艺术奇葩,古老、悠远、神秘,充满岁月的印记和沧桑,歌手唱法自然、独特,对劳动与生活观察真实细腻,洋溢着平实从容与乐观的情绪。“巫调”,一种民间巫事曲调,是壮族女巫举行仪式时所唱的一种巫歌,也称巫论,壮语称“欢经”,一般为女声独唱,用壮语坐着演唱。
笔者认为,在二度创编中,这种韵味应该继续保持,才能保存住这种最质朴的审美特质。像《晨昏》这类创编曲的审美对象,很多是没有专业学过音乐的人,也没有接触过民间音乐,如果直接欣赏这类的民歌,他可能并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但如果在保持它原有的音乐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他能使民间音乐更易于被大众接受,趋向于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二度创编时,如果能保持住民间音乐原有的色彩感,也就保持住了民间音乐的精髓。
创编者在深入广西民间采风的众多素材中选取几个声音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编排,如第一个素材和第四个素材的高腔排歌就很有特点,演唱者的唱腔让人过耳不忘,一张嘴就着实给我们一大震撼,声音极具穿透力;而第二个素材巫调的念经一样的曲调,与高腔排歌形成鲜明对比。选择的这几个音乐素材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歌手的音准感觉极好,比很多专业声乐演员的音准还好,可能是他们几十年都唱这个调,甚至出现有很自然的半音转调,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壮乡原生态音乐的神奇!
二、意境的构思和氛围的营造
以选取的壮族排歌来说,如果不是当地人,又没有田野经历,是很难仅仅通过这段排歌还原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这种文化生态情境的,因为素材本身不具备这个能力,除非把它还原到那个场域下。但如果通过二度创编能在营造原生态自然、文化环境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晨昏》一曲中通过运用色彩性音效、水滴木叶形成的节奏型以及贝司、钢琴等西洋乐器融入创编后,营造出一片云雾缭绕的山野之景,一场热烈欢愉的劳动画面,一段载歌载舞的生活点滴。也许听者从来没有去过这个地区,也许也没有听过未经创编的民间音乐,但他能通过音乐塑造的壮乡画面,感受到独特山野风情,并以此对这个民族所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产生兴趣。
创编者对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的构思,前奏主要是想营造一种神秘的、空旷的梦境一般的感觉,就像壮乡的早晨那种云雾袅袅的景象,透彻清新的空气。中段的构思主要是集中体现勤劳的壮乡儿女开始孜孜不倦的耕作和劳动,并且在休闲时载歌载舞,热情歌唱,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尾段是描绘黄昏时分大家辛勤劳动后回家的情景,男男女女结伴而行,踏着黄昏的落日徐步缓缓地走在回家的山路上。
三、创编的乐器编配
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前奏主要是突出壮乡清晨的清新与神秘,运用水滴声的音效和箫的无音高演奏模拟风声效果创造意境,随着电子音色的铺垫和木叶声的加入逐步引入,突起的几声大鼓声则更好地将壮乡清晨那种神秘的色彩表现出来,几声箫的震音后自然地引入第一个素材。
第一个素材是一个男声的高腔排歌,苍凉、高亢而狂野,为突出这个独特的唱腔,继续使用简单的电子音色铺垫,辅以木叶声的点缀以及手鼓和沙锤的小打,在唱段的句与句之间,继续使用箫声营造悠远的意境。在该唱段的转折至结尾,采用了弦乐组的拨奏和手鼓的小打,作为色彩装饰。第一个素材到第二个素材的过渡,运用了逐渐加强的定音鼓,在空灵的箫声中加入了风铃的声音,引入第二个素材。
第二个素材是一个女声的巫调,选用了壮族的特色乐器——天琴进行伴奏,辅以木叶的吹奏和小铜铃的散打。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偏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值得一提的是,该素材有一个非常自然的半音转调,创编者用了降六级和弦来进行过渡,因为前调的降六级正好是后调的五级,所以很自然就过渡到下段了,还大量地运用了木叶和小打来进行点缀,轻快诙谐;第二个素材到第三个素材的过渡,只用了几声手鼓的小打和一声箫的长音,很有特色。
第三个素材是一个男声和一个女声的山歌对唱,采用流行乐的配器,爵士鼓和电贝司的进入更好的展现了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与弦乐组的铺垫相得益彰。第三个素材到第四个素材的过渡时打击乐在重拍突然收住,这时多个电子音色随后接入,营造出神秘、飘逸的氛围,为第四个素材的进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个素材也是第一个男声的高腔排歌,黄昏场景与描绘清晨的手法基本一致,也是凸显神秘和空旷,尾声在电子音色铺垫声的渐渐远去中结束。
四、创编运用的编曲技法
(一)和弦
前奏没有固定的和弦,用了很多色彩性的音效素材和电子铺垫乐器来衬托这种神秘感,在人声进来后才开始进和弦铺垫,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规的和弦加上几个挂留和弦,虽然简单但是却起了很好的铺垫的效果。第二段的巫调中基本就保持一个主和弦,在中间向上转半音调的时候用了一个降六级和弦很好地完成了轻松、自然的过渡。第三段的和声也基本是一些常规正副三和弦,也与低音和节奏型进行了完美融合,做到了恰如其分。最后一段所用的和弦感觉与第一段的基本相似,都是同一种氛围,铺垫的效果也同样适合。
(二)副旋律
主旋律也就是选取的民间音乐素材,而副旋律则是在一定的音乐段落中的主旋律的陪衬,犹如红花和绿叶一样。在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里面较少用到常规创编的副旋律,就只是在第三个素材男女声对唱的场景中运用了高音弦乐的副旋律写作,使得人声的旋律在它的映衬下更加凸显,更加华丽。在其余的地方则没有明显的副旋律而是用了很多的电子色彩乐器进行铺垫,更能表现一种神秘空旷的意境。
(三)伴奏特点
第一和第四素材中没有用常规的鼓组来做节奏,而是用水滴声与木叶声形成了一种节奏型,不断地敲打着水面,让人身临其境。偶尔厚重结实的大鼓重击,构造了神秘庄严地氛围,零碎的各种打击乐在空中任意响起,犹如山谷的阵阵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巫调的伴奏主要由手鼓和天琴的节奏交叉进行,加以弦乐拨弦的点缀,给人一种平易近人、轻快诙谐的感觉;对唱时则选用了流行摇滚节奏来进行伴奏,随着电贝司和钢琴与爵士鼓的切分进行,轻快、热烈、一股时尚感扑面而来;黄昏的阳光已然慢慢隐退,神秘感依然存在,伴随着高腔山歌的吟唱,伴随着电子音色和零碎打击乐的响起,辛勤的壮家儿女逐渐在音乐声中慢慢地踏起了回家的脚步。
壮族天琴的伴奏方式有支声、对比、模仿和各种音型化烘托,变化丰富。乐曲中常有中立音,因而造成奇特的中调式色彩。用天琴伴奏时,换把较少,唱与弹的结合非常奇特,虽然节奏、节拍、速度都不同,但结合得很和谐和融洽,演奏者还可在脚踝处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唱、弦、铃三者兼顾。深情演唱,琴铃合鸣、歌声婉转,有如天籁之音,这种古老的原生态器乐与民歌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美感,让人耳目一新。
创编者主要采用了世界音乐的作曲编曲手法,大量地运用点缀式的音色,在伴奏节奏型上也选择了很多世界民族打击乐,还有就是流行节奏型的组合与情绪的搭配也比较自然,当然,进行每一段的人声配乐一定要确定其表现的风格和韵味,才能达成音色和节奏最终选择,才会达到“音画合一”的境界。
(四)后期音乐缩混
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分轨导出后总共有近30个音轨,这个时候就得按照音色的分组来进行逐一调试。首先调试的是人声组,因为是原生民间音乐的声音素材,与调试的流行、民族唱法的干声不太一样,所以创编者在混响、压缩、均衡等效果器的选择和参数的匹配上做了大量的尝试,使它听起来更亮、更响、更富有穿透力。在其他组如打击乐、铺垫类、素材音色类、低音类和常用音色类等组的调试上也采用了多种类别和风格的效果器,以及在总线加的母带处理和立体声扩展等,都只有一个目的:使音乐更加细腻、层次更加分明!
五、结语
这些创编的乐器编配、运用的编曲技法以及后期的音乐缩混等,都是为了在保持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质前提下,为营造出音乐里文化生态环境的意境服务的。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其采用了广西的多首原生态排歌、巫调和山歌做素材,汲取广西壮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精华,运用了多种现代音乐技法进行串烧创编。描述了壮族人民从早出到暮归,劳动、生活的淳朴场面,很有画面感。古老的广西壮族原生态音乐配上极富时代感和时尚感的创编,使广西民间音乐既古老又年轻,既神秘又动听,音乐的外延给古老的原生态排歌、巫调和山歌插上现代的翅膀,让沉淀千年的广西壮族原生态音乐焕发青春,是一首对广西民间音乐资源创编的探索和创新的优秀作品。
广西壮族作曲家刘艺先生作为壮民族的一分子,在长期的演奏和创作过程中,怀着真挚的民族感情,用多样化的编曲和制作手法,在保留歌手原生态唱腔的同时把独特的原生态壮族民间曲调与现代音乐表现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创编和制作了不少具有浓郁壮族风格和强烈的时尚色彩音乐作品,这不仅形成了鲜明的广西壮族原生态音乐创作的风格,也给广西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开发、大众娱乐与欣赏带来了一股清风,大力宣传和弘扬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
参考文献
[1](美)皮耶若罗,(美)德罗萨,夏田,刘捷译.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美)塞缪尔·阿德勒.金平/张翅/王璠.配器法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韦苏娜,职称:中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