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声乐的方法
2015-05-30安永明
安永明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学习方法困扰着学习者,主要因依靠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基本功技能的训练,离开了老师就不能自主练习,遏制了学生们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学者应认清“鱼”与“渔”的道理。
一、重视练声
传统的声乐学习中,练声只作为开嗓的手段,简单的几个练习将歌唱的技巧灌输其中,由于时间太短没有给学习者留下练声的概念,学习者课后的自我练习也像上课那样循规蹈矩简短地练声然后唱歌,基本在演唱歌曲中下功夫,练声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发声的技巧。自主练声是根据课堂给定练声的方法,明确练声的目的,调整自我的认知结构,能自己练习并达到一定效果。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后能够大胆尝试,在实际中实实在在地体验、领悟上课的内容并不断地掌握。
二、兼顾歌唱
通过歌唱可以展示我们歌唱的水平,世界上没有以练声的好坏来断定一个歌手的演唱水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坚持基本功的练习,还要应付各种比赛、考试、音乐会等,所以不是只练基本功就行,在时间的分配上要更重视练声的练习,练声和歌唱两者的关系应怎么处理,我们该怎么做既能保证基本功的练习,又能完成一定的歌唱任务,使练声和歌唱同时进步?
(一)歌唱技术的保证。整个歌唱状态包括气息和腔体都像在练声时的感觉,利用多次上课时老师的指导反复练习歌曲,纠正技巧不太成熟的部分,并发现问题所在,在课堂上让老师帮助改正。气息和腔体往往是学生歌唱中很容易遗忘的,因为歌唱时学生想要自己觉得好听的声音发挥出来,从而放弃发声技术。所以,渐渐的歌曲唱得越多,学生对技术观念的要求越弱,这种歌唱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重视发声技术的提高,歌唱才有技术的依靠,歌唱的自主学习才有意思。
(二)练习歌曲的数量不宜过多,以练声的现状选择歌曲。根据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歌曲练习,有几首就行,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练习。通常学生歌唱的误区就是拼命地学唱歌曲,不顾自己的能力,特别喜欢在歌厅里猛唱,或同学帮伴奏在琴房里唱了一首又一首,不顾自己的能力攀爬高音,认为唱的歌曲越多就越有水平。学生平时通过分析和哼唱等形式来积累歌曲,不一定要放声演唱,练声的目的是为歌曲服务,但不能操之过急,等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演唱更多的歌曲。我们可以练习一些中音区较多的外国作品,有利于中音区练声技术的巩固发挥,以后有利于规范的演唱。
(三)不设计歌唱的音色。歌唱的三种风格美声、民族、通俗,其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容易进入设计音色的误区,学生常模仿歌唱家的音色,自我设计美声的音色混厚,民族的音色甜美等,为了有这些音色,歌唱的方法就会与练声的技巧违背。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音色,每个人最好的音色是基本功练到家能随时的发挥。听歌唱家们的演唱不是模仿他们的音色,而是要体会他们通常的发声技巧,学生应该遵循练声的方法歌唱,歌唱中各种情感的抒发都不会改变歌唱的腔体,声音统一。
三、把握“回课”的时机
“回课”的环节不能轻视,利用与老师面对面的机会,能够更多地帮助自己学习知识,针对上课的效果让老师指出依然存在的问题,反反复复练习各种解决声音问题的手段,加深对发声技巧的记忆。这样歌唱方法就慢慢地建立起来了,发声也会越来越规范。
(一)以老师敏感的听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这“听力”不是视唱练耳所说的,而是声乐老师基本具有的敏感力,行内把它称为“教师的耳朵”。学生在练声、歌唱时他能准确判断学生发声的位置和准确度,使得练习达到最佳效果。老师的耳朵判断的正确性可以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进步和收获,带动他们自主学习,学生也要有“教师的耳朵”。这是今后学习声乐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在这最佳的时间给学生巧加点拨,老师运用示范、对比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听——辨别,在长期的学习中慢慢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教师的耳朵”。自主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种能力贯穿整个声乐学习的过程。
(二)注意力集中,注重细节、多想想。让学生做些基本功的动作再体会;看看错误发声的嘴型和状态;想想喉头的力量是否过头等。声乐是一种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技术,自主学习当中很容易漏了哪个环节,造成错误的方法,所以在注意力的要求很高,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整。
四、结语
练声是歌唱的根本,很多演唱的技巧都在练声中获得,而且它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练声、歌唱、回课虽说是三个环节,但与练声为主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识三者的联系可以让它们同时提高。改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树立学生以学技术掌握技术为主的观念,才是真正意义的声乐学习。
参考文献:
[1]丁美娟.歌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1(6).
[2]李亮.探究反思——音乐教师专业化微探[J].北京:人民音出版社,2005(6).
[3]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6).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声乐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声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