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洪绶绘画风格成因探析

2015-05-30杨娜

大观 2015年7期
关键词:陈洪绶个性人物画

摘要:明王朝处于由旧向新过渡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作为个性派美术的代表,加上其孤傲倔强的秉性,陈洪绶的画造型怪诞,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独创的个人风格使人物画再度复兴,影响后世三百年。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变形;个性

中国画的发展归宗于人物画的发韧,而自宋开始,山水画成为大宗,画坛格局弱化了顾恺之、吴道子之正脉,士大夫们对“自然”的兴趣超过了对人本体的关注,这种局面延续了近六百年,其间虽有李公麟、赵孟頫、唐寅、仇英等阶段性兴盛,但最终将人物画推向历史高度的当数明末乱世的旷世奇才——陈洪绶。

一、明代美术总特征与文人的两种选择

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早、中、晚时期形成了“宫廷画院、文人艺术、正统与异端斗争并存的不同局面,并呈现出文人画成画坛主流、工艺美术文人化和世俗情趣的渗透三大共性时代特征。”[1]与此相对照,“明代美术出现了文人书画的勃兴,个性派美术发展,雅与俗的合流等艺术现象。”[1]明代美术反映了中国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变革阶段的总体特征。

明代美学特征是文艺世俗化,晚明还出现“毁坏或批判封建统治传统的明清巨大启蒙思潮”[2],一股是以儒学正宗面目出现,具有更多哲理思辨性质的进步学派:如张载、罗钦顺、王夫之,他们“大抵以地主阶级反对派为背景,具有某种总结历史的深刻意味。”[2];再者是作为儒学异端,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想:如陈亮与叶适讲究事功、黄梨洲的工商皆本、戴震反对以理杀人等,鲜明地具有市民—资本主义性质,使下层的世俗现实主义和上层浪漫主义相辅相成。

受美学思潮影响,文人面对国家衰亡表现出两种选择。“长期以来束缚创造力的传统规范的松弛,算是国家衰败的一点补偿了。当大部分艺术家还在追寻沈周文徵明的足迹时,另外一些人则大胆创新、自由创造,尽管他们的新方向如果不算刻意保存的话,也只是传统的某些侧面的个性化再释……”[3]。一部分人力图挽救封建制度,以董其昌为代表崇仰复古,欲振兴文人画并确立了其正统地位,另一些仁人志士敢于直面人生,倾诉真情,思索封建统治的不合理,他们反抗伪古典主义,主张言私言利,重视民间文艺,把世俗现实的市民文艺转化为个性心灵解放的浪漫文艺。陈洪绶就是最独立画家的代表,他不拘成法,富于独创并面向民间艺术,其作品具有强烈个性和封建叛逆精神。

二、陈洪绶生平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悔僧、云门僧。浙江绍兴府诸暨枫桥人。他自幼丧父,但在绘画方面天资聪颖,10岁拜“武林派”画家蓝瑛学画,蓝瑛曾评:“于画,盖天授也”。另一位老师孙杕也很惊异他的天赋:“道子,子昂均当北面,我辈尚可敢措一笔乎?”。崇祯十二年到北京宦游,以捐资入国子监,召为内廷供奉,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后辞官不就,于崇祯十六年,南归隐居绍兴。明亡后他与祁豸佳等十人入云门寺为僧,曾自云:“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后又还俗以卖画为生,顺治九年逝世,年仅五十五岁。

三、陈洪绶绘画风格的转变

陈洪绶的创作态度、艺术宗旨是具连贯性的,他在54岁写的画论中总结了一生的观察体验及思考:“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4]

青年时造型与笔法取自于李公麟的《七十二贤石刻》,他将石刻线条变圆为方,化整为散,呈方折之状,顿挫强烈,刚健挺拔。19岁时画《屈子行吟图》,图中屈原长袍佩剑,精神抖擞行走于江边。白描勾勒的形象与楚辞中描绘的十分贴切。画面用套笔(即先钩轮廓,再用平行线组合排列,疏密有致,形成秩序感)呈现出一定装饰性,为后来独特的艺术风格埋下了伏笔。陈洪绶为屈原追求理想而赴死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折服,他倔强孤傲的精神性格与屈原产生共鸣,这样血气方刚的线条与儒道的平缓疏淡迥异。

及至中晚期,“高古奇骇”,线条细遒而朴拙,绵韧而富韵味,组织与构造渐趋疏旷。这种风格是他身处明清之交的特定历史时期和个人曲折经历的体现。《无法可说图》中有两个人物,一位罗汉,头大身小,高鼻深目,额颧突出,面颔奇异,炯炯有神的凝视着跪拜之人,双手靠扶着藤 杖,弓背静坐在顽石之上,垂垂老矣。跪拜者形貌也颇奇异,金发瘦骨,卷曲的发型被大帽所盖,佩戴耳环手镯,白衣如流水行云,其神态专注而虔诚,似乎在认真听法,在罗汉面前显得瘦削渺小。从提拔“无法可说,洪绶法名僧悔”看出,跪拜者为僧悔,即作者自己。整幅画面寓意佛法之中无法即有法,无法可说即传授最大智慧的用意。画面构图简洁,笔墨古朴柔韧,设色较浓,带有民间画风,但不乏恬静古雅,人物造型很可能受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罗汉画法影响,并经陈洪绶特有的变形处理,体现画家古怪孤傲的性格和异于常人的审美。

纵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少而妙,壮而神,老而化矣”[5]。其历史烙印可谓饱经忧患的一代士人人生际遇,夸张的人物造型正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这一切都说明陈洪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他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单国强.中国美术·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1-14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91-214

[3][英]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55-256

[4]俞劍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39-140

[5]卢辅圣.朵云第68集·陈洪绶研究[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7-38

作者简介:杨娜,女,汉族,山西太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陈洪绶个性人物画
明 陈洪绶 仕女图轴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