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圣王羲之爱鹅之几点臆测

2015-05-30赵晓普

大观 2015年7期
关键词:陈寅恪王羲之

摘要:中国书法史上“书圣”王羲之可谓无人不知照耀千古的名家巨人,其流传甚广的“羲之爱鹅”典故更为世人每每传颂的风雅掌故。然著名史学泰斗、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在其《金明馆丛稿初编—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却指出另一让我们读之惊诧莫名的论据,足以振聋发聩。

关键词:王羲之;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

在几千年中国书法史上,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书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褒奖与提掖更加巩固了其“书圣”位置,唐太宗不仅以自己的九五之尊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论,他的著名的命“萧翼赚兰亭”并最终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归入囊中,足称书史中的最大掌故,我们今天有幸能看到的许多王羲之及其家族的“双钩廓填”书作名迹,就是当年李世民命当时的大书法家复制下来的。

王羲之在其生活的东晋时代,其爱鹅的故事在史籍中有很多记载,我们先引录如下:

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相传这篇书法世称右军正书第二,后人更是由於这个典故,便有将《黄庭经》称作《换鹅帖》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中所写“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便是引用这个典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四爱”的题材常常出現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

从王羲之性格的“任率如此”到观察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多么美的从大自然中体悟书法笔法真谛的掌故,不禁马上使人联想到诸如“观夏云多奇峰”的怀素;观江河中摇橹人“长年荡桨”的黄庭坚,一直到“惊蛇入草”“孤蓬自振”等等,在在向我们显示出历代书家大师于自然中领悟笔法的例证和启示----好一个中国书法“文化”史。

然,近期读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之《金明馆丛稿初编》在其“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陈先生经过大量的考证得出了王羲之爱鹅的一些其他观点,尤其是陈先生主要针对当时文化社会学的查考、士大夫文人心态与信仰查考、当时几大官绅氏族交游史的查考等进行大量的引用与推敲,兹引录几段如下:

……据此,知道家学经及画符必以能书者任之,故学道者必访寻真迹以供摹写。适与学书者之访碑帖者无异(可参阅道藏翔字号贾嵩撰华阳隐居先生内传所记)是书法之艺术实供道教之利用。而写经又为一种功德。如太平经记“郗愔之性尚道法,多写道经”足其一例。

画符廓(原郭)填之法或与后来之双勾有关,兹不详论。至王右军为山阴道士写经换鹅故事,无论右军是否真有斯事,及其所书为道德经或黄庭经故不深考,然此流传之后世物语既见于梁虞和论书表,则必为六朝人所造作可知。昔人亦疑鹅与书法笔势有关,故右军好之。如陈师道《后山谈丛》一云“苏黄两公皆喜书,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腕颈耳,正谓悬手转腕。耳苏公论书以手抵腕,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

上引以见一般,同时陈寅恪先生还引用包世臣《艺舟双楫》句云“其要在执笔,食指需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请看结论:寅恪案,后山及安吴之说特善于附会耳,非能得其真解耳,据陶隐居《名医引》录“鹅列上品,”唐孟诜《食疗本草》则以鹅为“与服丹石入相宜”,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然则依医家言,鹅之为物,有解五脏丹毒之功能,既与本草列为上品则其重视可知。医家与道家古代原不可分。故山阴道士之养鹅与右军之好饿,其旨趣实相契合。非右军高逸而道士鄙俗也,道士之请右军书道经,及右军之为之写者亦非道士仅爱好书法。及右军喜此之群有合于执笔之姿势也?实以道经非倩能书者写之不可,写经又为宗教上之功德,故正可表示道士与右军二人之行事皆有天师道之信仰存乎其间也。

呜呼,以上详细节录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也足能证明先生之学养与气度。在王羲之时代,士大夫阶层服食“五石散”的记载我们都比较清楚,这当然不能忽略东晋战乱频仍与士人对现世的不满以及又想求得长生之矛盾心态。这种心态在《兰亭序》中始兴终悲的原文中也足见一般,真不明白当年的郭沫若先生在“兰亭论辩”中对此思想言之凿凿的定为伪作,而高二适先生竟没有从这一角度有力辩驳。

不管是执笔如鹅头昂曲者也好,还是鹅颈之动势暗合笔势也罢,拟或鹅之与当时道家思想信仰与医学关系。都只能证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书法风格史中无与伦比的成就和影响,在现今流传有序的经典代表作中,它们如皓月之北斗一样照耀和滋养着书法艺术在历经几千年的岁月里越来越发挥出更耀眼的光辉。我经常在想,假若右将军不是不到六十就病逝而多寿十年,将会在历史上能够多留存一些作品,岂非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赵晓普,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晋州市 职务:教师,学历:本科。

猜你喜欢

陈寅恪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