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之梦海之魂高原旅游为青海增光彩
2015-05-30崔雅丽
崔雅丽
近日,蚂蜂窝旅行网发布的“自由行系列报告”之《2015目的地旅游报告》中显示,自由行热度增长最快的10大目的地分别是:成都、青海、青岛、北京、拉萨、上海、厦门、西安、重庆、丽江。青海以7.637的热度值稳居第二位。随着一批批有特色、有亮点、有载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推出,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的旅游,从内到外,逐渐演变成一本“厚重的书”。
特色引领,念好文化经
青海,这片曾经遥远的地方,如今并不遥远。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这里是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的诞生地,见证着中国“核时代”的到来;这里是传颂着格萨尔史诗的文化长廊,灿烂了雪域高原的文明星空;这里有“小故宫”之称的乐都县瞿昙寺,这里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这里有高原蓝宝石青海湖,这里还有“天空之境”之称的茶卡盐湖……我们不由得感叹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感叹勤劳的青海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在青海,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构建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苍白无力,行而不远。
在果洛草原,山山水水都承载着格萨尔的遗迹和传说,祭祀、转山、赛马等民俗活动也都蕴藉着浓郁的格萨尔文化。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产生于11世纪,吸收、熔铸了藏族神话、传统民歌、格言,其内容涵盖了藏族的天文、医学、建筑、服饰、宗教等方面。2006年,《格萨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06年,青海藏文化博物馆成立,成为青海省对外开放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好范例。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面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藏文化的综合型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保护、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宣传展示大美青海形象的重要载体。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通过每年一度的桃花节,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到春季,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的民和县,万亩灿灿桃花,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驻足观赏。千年唐蕃古道,滔滔黄河流水,民和县正是充分利用了河湟宝地这一地域特色,展示了民和县春季桃花美景。
文化的富矿,给青海旅游发展给予了极大的空间。通过统筹推进环境整治、文化惠民、农牧民素质提升等工程,促进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县城旅游已逐步从单一的农家乐和生态观光游向多元的民族风情游、休闲度假游转变,营造出“村村是景区、处处是风景、人人展风情”的良好氛围。
立足绿色,打好生态牌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这段歌词,让我们体会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草原,汹涌澎湃的河流,到处洒落的牦牛、羊群,大自然赋予青海一派独特美丽的风光,一片生机昂然的土地。
顺着华夏称之为母亲河的黄河、长江溯流而上,你会到达巴颜喀拉山环抱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被称为“地球之肾”,它哺育了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和重要的生态敏感区。这里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湟鱼(学名“青海裸鲤”)的天堂,它对平衡青海湖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每到春夏之交的时候,冰河解冻,青海湖的湟鱼便成群结队的逆流而上,在布哈河以及其他淡水河里产卵生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珍贵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生态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这里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生态文化,是青海的真实写照。
“充分利用青海生态品牌的放大效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让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表述。日前,青海省林业厅邀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相关专家,在北京召开《青海省生态资产评估技术方案》论证会,标志着青海省将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深入实施青海“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守住青山绿水,就是守住金山银山。树立生态保護第一的理念,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创新理念,打造升级版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地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 2013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同意青海湖景区筹建“全国高原湖泊生态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这是我省首个获准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旅游景区,标志着青海湖景区与河南云台山、江西庐山、云南玉龙雪山等全国知名景区一起进入全国旅游景区知名品牌行列。今年4月,作为中国最大无人区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内容,可可西里实地资源调查工作已经启动。继闽南、徽州之后,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成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如何做强产业,如何打造旅游升级版?汇集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金字招牌的青海在探求旅游升级版的大潮中开始精心作答。
据资料显示,2014年,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005.5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201.9亿元,同比增长27.3%。省外游客达到1060.28万人次,占到全年游客接待量的52.87%。不断攀升的数据说明了“青海热”的持续增温,同时也给青海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湖畔的一次“快闪”活动红遍了网络和微信,以《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大美青海,以欢快的舞蹈和歌曲歌颂山水,作为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青海旅游不仅在省内利用新媒体手段不断尝试创新推广方式,而且首次在意大利、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地铁、公交、网络等新闻媒介平台推出旅游广告和形象展示。通过加强治理旅游市场秩序、推广文明旅游、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前4个月,入境游客人次和外汇收入分别实现了14.7%和14%的增长,形势喜人。
“青海热”不断增温,大美青海已经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距离的遥远从不曾挡住追逐大美的脚步,青海的每一景都犹如一页页舒展的画卷,翻卷着每个游客的记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犹如一缕缕五彩的丝带,缱绻缠绕着每个向往青海人的心灵。留住美景,我们人人有责;发展创新,我们势在必行。我们继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不断创新旅游形式、加快文化体育事业与旅游的融合,走好经济、社会、环境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子,共同为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