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视角建构儿童已有经验
2015-05-30瞿卫华
瞿卫华
当下,在进行教案预设、阐述教学理念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加注一条“根据儿童已有经验”,看起来,我们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儿童已有经验”,但“儿童已有经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恐怕这并不是每个教育者都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杜威的“经验论”启示我们:要真正洞明“儿童已有经验”,需要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建构。
1.择取适切途径:以无比接近的方式理解儿童经验。
对儿童已有经验的理解是一个难题,教师在分析儿童已有经验时往往陷入一种困境:理解的同时会进入成人的世界。
有人认为,要真正理解儿童,需要回忆自己的童年,用自己的童年生活来叠印当下的儿童。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已时过境迁,当下的儿童已经不再是原初的我们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态,他们的追求等早已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了。面对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困境,我们不禁怀疑:是否真的无路可走?
浙江师范大学方卫平先生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我们理解儿童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任何描写儿童的优秀电影、书籍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以接近儿童的方式理解儿童的途径。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曾导演并主演过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了尼克老师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伊夏的过程。影片中,当伊夏坐下来阅读时,所有的字母都开始飘起来。伊夏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去学习。透过这部影片,我深刻地意识到,儿童的灾难往往是从教育者不理解儿童开始的。
以无比接近儿童的方式理解儿童就是借助某种形式近距离、较完整地观察儿童的已有世界。一方面,观察儿童的生存状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需,尤其要关注属于特殊类别的儿童,他们异于常人的方式更需要我们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提取当下儿童的共同特征,我们努力理解并尝试在自己身上保持部分特征(“长大的儿童”就是这种意味)或方式,并用这种特征或方式来试着理解世界与生活。只有理解儿童,引导儿童成长才能成为可能。
2.立足经验性质:以教育建构的视角解读儿童经验。
只要儿童开始接受教育,他的经验就开始拥有了教育学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儿童已有经验进行分析与建构。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提出了“已有经验的性质”这一概念。他认为强调经验的必要性,甚至强调活动在经验中的必要性,这都是不够的,一切事情都依赖已有经验的性质。
从与未来经验相联结的立场来看,立足教育学的要义,儿童已有经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经验,一类是消极经验,还有一类是积极、消极复合型。对不同性质的经验,我们要积蓄教育的灵感、方法和能力。对于积极经验,我们需要进一步培植;对于消极经验,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问题的根源上予以解决;对于复合型的经验,我们需要不断培植积极经验的影响力,用积极经验影响并覆盖儿童的成长过程。当然,对消极经验的转化是很费力的,有时门径不对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像收音机的调频一样,我们要反复调试,这样才能收听到最清晰、最动听的音乐。
3.基于动态互链:以把握当下的样式完善儿童经验。
“经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杜威更加看重的则是第二层意思。经验的过程是动态互链的,已有经验成为建构新经验的基础,日后,新经验又成为了老经验,成为其他新经验建构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当下已有经验基础既会决定新经验建构的层次与状态,同时也决定了未来经验发展的层次与状态。所以,我们要帮助儿童完善已有的经验体系,其要义主要有二:首先,需要填补儿童已有经验的空白。我们需要立足语文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序列,审视儿童已有经验中与之对应的知识或能力点,找出其中的“知识差”或“能力差”,然后围绕差距进行必要修补。拓宽儿童已有经验的疆域,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行苏教版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篇目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人或事,如果儿童在学习这类文本之前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话,他们对这类文本就会生出一份亲切感。在学习时,他们会主动将文本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形成对应,不仅能借助课外阅读所了解的故事补足对课文短篇叙事的局限,还能从课外文本中捕捉细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我们需要将当下的经验扎扎实实地教给儿童,这一篇课文、这一堂课究竟该教给儿童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师不能有任何马虎,否则,就会形成经验的“空洞”。所以,我们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要进行仔细的爬梳、整理,剔除冗杂,提炼精华。苏教版四下《第一朵杏花》一文有诸多的教学价值,如课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人物语言的描写、人物精神的体会等,但我们不可能都呈现给儿童,这就需要提取出最为适切的教学价值,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儿童深入品悟。我在执教时,以“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特点”为阅读策略,围绕课文两处较为集中的对话描写展开教学。这样做,一方面切中了四年级学生学写人物对话的表达需要,另一方面也遵从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儿童已有经验的提取、重组依赖教育者的教育自觉。教育自觉的养成要经历多次的阵痛与蜕变,因为儿童已有经验与教育者的已有教学经验往往有着不小的落差,一旦冲击形成,就会造成理念与实践“升级”的疼痛,但实质上,只有真正感觉到疼痛,变革才真正发生,那时我们的教育离儿童又近了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